[中時]龐建國:柏楊評蔣經國20200723

[中時]

龐建國》柏楊評蔣經國

2020/07/23

言論    龐建國(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資深媒體人黃清龍閱讀蔣經國的日記,對於「蔣經國是不是改革者?」的疑問,做出了「蔣經國並不是個改革者,他的改革是被迫的」評論。這讓筆者想起了1987年初,香港《九十年代》雜誌主編李怡和異議作家柏楊的一段對話。當時李怡採訪柏楊,談到了台灣民主化的啟動。柏楊對於台灣的民主化跡象採取肯定的態度,並且說:「談到這,你就不能不說蔣經國英明」。李怡反問:「可是,他是被逼出來的呀!」柏楊的答覆是:「被逼了肯退讓,就是英明!」誠哉,斯言。

在國家發展比較研究的領域中,台灣一直被視為戰後開發中國家的模範,一方面是因為台灣曾經締造了成長和公平攜手並進的經濟奇蹟,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台灣走出了相對平順的民主化之路,而這兩項成就都和蔣經國掌政有著密切關係。

蔣經國掌政的時期,台灣所面對的外在處境並不安逸,台美斷交和石油危機都是非常嚴重的衝擊。在波動的外在形勢下,若非蔣經國和他所領導的團隊足夠廉能,台灣恐怕難以創造廣受讚譽的經濟發展成就,為政治民主化奠定良好的社會條件。

不過,良好的社會條件不必然帶來民主化的平順開展,有如民主化研究的大師杭亭頓所說:「經濟發展讓民主成為可能,政治領袖讓它得以成真。」回到那個蔣經國擁有最後決策絕對權威的時代,如果不是他決定要順應潮流時勢,台灣的民主化不知還要遭遇多少阻礙,付出多少代價。

事實上,蔣經國對於台灣民主化的貢獻,不僅在於締造了均富型態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以及晚年拍板定案啟動民主化改革。自從他擔任行政院長之後,大量啟用青年才俊,特別是台灣籍的人才,這些人才大多有國外留學的背景,或者擁有較高的學歷,受到較多自由民主思想的薰陶,已經建立了一個具有一定民主素養的團隊,讓台灣的民主化步伐能夠穩健地邁出。直到今天,台灣還在享用蔣經國留下的老本。

可以和蔣經國做鮮明對照的是菲律賓的馬可仕。繼承了美國殖民的遺產,菲律賓曾經是亞洲地區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的排頭兵。1965年,馬可仕因為主張經濟和社會改革而上台,但稍後的在任期間卻施行裙帶資本主義和打壓異己的威權主義,把菲律賓原有的經濟和政治資產耗蝕殆盡,終於在1986年被大規模群眾抗議趕下台。在約略和蔣經國時代重疊的期間,巴士海峽兩邊一盛一衰,何其令人感慨。

蔣經國雖已過世32年,儘管各界對他有不同評價,但是今天我們能享有民主的果實,不能抹煞他的功勞。蔣經國當然是個改革者,就算他是為形勢所迫,被逼了肯退讓,就是英明!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