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高教深耕計畫勿重蹈頂大覆轍20171013

蘋果日報

周祝瑛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教育部推明年度起,將實施「高教深耕」計畫,該計畫將整合過去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教學卓越計畫」、及「典範科技大學計畫」3項,經費規模每年118億元,各校申請時須提報5年期計畫,以發展多元特色、國際競爭等,且希望大專校院把補助的一半用在教學上,讓高教資源從重研究轉到重教學。但綜觀這一計畫,發現有以下問題,值得商榷。

首先,深耕計畫為何將過去分別具有不同目標、不同重心的3大計畫合而為一,理由安在?尤其過去傳出某頂尖大學,將4成預算用於學生宿舍之興建與整修,只用1成在教學改進上;有些教卓學校為了核銷特別預算,要求教師舉辦各種不一定與教學有關的演講,再到處拉人來衝人數,影響教學與浪費公帑;甚至有私立學校為了爭取預算,紛紛高薪聘請退休的教育部主管,擔任校長及特聘教授,形成了過去的裁判變成現在的球員,難免出現瓜田李下、利益糾葛的爭議。

尤其,上述3大計畫實施後的評估報告何在?耗資千億元的頂大,究竟有無讓台灣的高教脫胎換骨,成為世界級的大學或研究中心?在政府資訊透明化不足情況下,學界或民間如何參與評估及改進?

其次,高教深耕計畫延續過去的「競爭型經費指標」,由於這次的指標更為具體,如其中每年編列60億元預算的「追求國際一流及強化研究能量」計畫,申請條件在研究指標中需完全符合國外單一廠商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資料庫)中的SCI、SSCI與ESI資料庫論文數,且大多以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及醫學類,予人明顯的「獨厚特定廠商」、「重理工、輕人文社會」及「SSCI復辟」之嫌。

第三,深耕計畫為何沒有規劃如何為台灣「工業4.0」提出人才培育需求?為何沒有納入前瞻計畫人才養成之一環?尤其能針對過去3大計畫中「高教人才培育與社會脫鉤」、「台灣學術研究重論文生產、無法為產業升級與解決當地問題」的批評,提出說明?尤其上位者所聘請的委員是否公正、無私、專業與願意真正投入評審?且避免為了統一標準化管理,將大學辦學成效簡化成學術論文發表數量,間接促成了學界近親繁殖、抄襲造假、學術與商業利益掛鉤,甚至部長、校長、傑出教授因學術不端而下台之國際醜聞,這些檢討何在?

最後,當年教育部推動頂大之初,許多人都曾呼籲,切勿以學校為單位,而應推動「跨校型的頂尖研究中心」或「跨國研究團隊」,才能集中資源,力拼世界一流,可惜未被採納。如今高教深耕計畫,建議應落實高教的分級與分流、加強技職體系的特色與功能、並結合區域發展等重點,避免繼續以KPI的「作文比賽」方式,打亂各大學的自我定位,讓大學重新回歸正常教學、研究與服務軌道上。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