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別戴肇洋:讓勞工政策淪為選舉操作工具20190513

[中時]

 觀念平台-別讓勞工政策淪為選舉操作工具
2019/05/13   工商時報     戴肇洋       台灣省商業顧問

近年以來,隨著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在其轉換過程中,也造成了部分勞動條件之變化。亦即由於勞資雙方各自立場相異,加上選舉操作之下,經常使得許多勞工在權益受損下被迫走上街頭,直言痛陳政府相關單位因傾向資方而忽略勞方卑微訴求。由此顯示,迄今為止國內勞工似乎並未真正感受勞動條件獲致較明顯的改善。

面對國內勞工所提出的卑微訴求,藍綠政黨每逢選舉,在爭取勞工選票考量之下,無不將包括:縮短勞工工時、提高勞工薪資、保障勞工就業權益、完善勞工老年生活等議題,列入其勞動政見之一環。其實,在之前總統選舉時,蔡英文總統亦不例外,除提出六項與上述類似的勞動政見外,在公開場合中曾經數度以文青的語彙指出:「勞工是心中最軟的一塊」訴求,說明其極重視勞工的處境,頗讓許多勞工寄予厚望。

然而,在蔡英文總統執政即將屆滿三年的前夕,如果從此一期間勞工團體接二連三的抗議內容加以檢視可以發現,其在競選時所提出的勞動政見不斷跳票,讓許多的勞工家庭深刻感受生活越來越苦。此一寫照,與上述之文青語彙對照,似乎顯得格外諷刺。因此,我們可以理解,此乃為何目前勞工對蔡英文政府勞動政見的落實感受,逐漸從殷切厚望轉為高度失望,甚至是去年地方選舉勝負的關鍵原因之一。

先從縮短勞工工時來說,2016年元旦之後,勞工工時從「雙周84小時」縮短為「單周40小時」,創下2007年以來新低紀錄。不過,蔡英文總統在取得執政後,雖希望縮短勞工工時,達到增加休假目的,但在訂定「一例一休」制度上,卻又忽略工作型態或行政作業成本。其草率修法結果,勞工未蒙其利,反而因經常所得減少而被迫增加其他工作彌補,造成勞工工時不減反增。之後,在勞資怨聲及社會批判下,重新修法允許例外行業鬆綁,卻又引發例外行業不斷增加,讓勞工再度陷入工作過勞的恐懼,與縮短勞工工時之本意背道而馳。

再就提高勞工薪資而言,最近三年政府透過基本工資調整,雖讓台灣的年輕族群擺脫「22K」門檻魔咒,但並未消弭受僱員工實質薪資陷入停滯困境。依據主計總處資料,2018年受僱員工每月薪資平均(包括年終獎金、加班及其他酬勞)再創新高達到5萬1957元;不過,扣除物價上揚幅度,每月實質薪資平均僅有3萬8235元,不及2001年水準。此意味著,近年以來國內政治糾葛不安,波及民間投資意願,不但阻礙產業結構轉型,而且緊縮廠商獲利空間,使得受僱員工實質薪資低盪徘徊。

此外,保障勞工就業權益方面,其涉及與促進就業安定相關的《派遣勞工法》、《最低工資法》、《職災保險法》、《中高齡就業法》等法律,迄今未見完成立法程序。依據主計總處資料,去年包括部分工時、臨時或人力派遣等非典就業人數,高達81.4萬人,創下歷史新高,比較2008年增加16.4萬人。由此說明,近年以來隨著產業科技發展,也影響了勞工就業型態,尤其弱勢勞工就業,經常在政治操作下,淪為被忽略的族群。

另一方面,完善勞工老年生活方面,其中最讓勞工憂心的是,勞保基金入不敷出破產風險。從勞保基金收支資料中發現,雖前年首度呈現275億元缺口,因投資收益良好而加以填補,但去年再度呈現251億元缺口,卻又因投資收益不佳而無法填補,導致勞保基金入不敷出;尤其隨著勞工平均餘命延長,在無形中提高勞保基金破產風險。亦即在現行制度下,依據今年最新精算結果,其破產時間將提前至2026年,若政府仍是迷失於選票的考量,無意推動迫在眉睫的勞保年金之改革,則勞保基金陷入破產之日恐將越逼越近。

在此同時,隨著總統選舉即將來臨,我們期待藍綠政黨能夠在「以勞工處境為己任、置政黨私益於度外」為理念之下,別再將勞工的卑微訴求淪為選舉操作工具,敷衍了事,而是因應未來就業環境可能趨勢,除了與時俱進增修勞工相關法令政策之外,面對人工智慧來臨所帶來的工作型態變化之下,規劃更完善周延的勞工回流充電教育及轉換專長訓練,藉以不斷提高勞工競爭優勢,達到促進勞資關係。畢竟,創造更和諧的勞資關係,除了可以協助企業經營安心之外,進而亦可更進一步促進就業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