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戴罩洋:新政府應先解決社會經濟舊議題2024-01-29

[中時]

觀念平台-新政府應先解決社會經濟舊議題
2024/01/29 工商時報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歷經半載頗激烈的競逐,2024年總統大選塵埃落定。誠如選前各家民調所預估的數據,由於藍白政黨因民調歧見而無法整合,使得民進黨在小幅領先下僥倖獲勝。面對未來四年民進黨將持續執政,在「蔡」規「賴」隨下,預估其整體政策方向調整有限。然而絕大多數民眾更加關心期待的是,新政府在上任後,應該優先解決與其生活相關已經陷入沉痾的「舊」議題。

其實,過去八年來蔡政府不斷透過各種管道,廣宣台灣經濟成長幅度居亞洲四條小龍之冠,國民人均所得突破3萬美元超「韓」追「日」;尤其2021年9月迄今面對出口持續低迷之下,去年出口金額仍然創下史上第三高;至於外商投資金額則是在「風電」建設加持下,在去年是創下近16年來第三高。從上述帳面的數據加以觀察,雖此一期間整體經濟表現頗為亮麗,但絕大多數民眾卻又「無感」。這些背後較關鍵的癥結,大致可以歸納包括:

其一,低薪資現象未能改善,讓年輕族群相對挫折感。回顧八年之前,蔡英文總統於就職演講中表示,將會積極解決年輕族群低薪問題,雖期間實質經常性薪資曾經突破多年橫亙在前門檻,但最近幾年則是再呈「薪資倒退」現象,加上過去兩年通膨居高,造成實質經常性薪資從2021年起轉為負成長之後,迄今持續未能擺脫負成長泥淖。由此顯示,政府過去幾年透過拉抬基本工資、鼓勵企業加薪等策略,並未實質解決低薪困境。

其二,高房價走勢未能抑制,讓無殼族群相對無力感。檢視過去20餘年以來,居住正義始終是歷任政府聚焦的政策之一,儘管八年之前開始實施「房地合一」稅制,同時適逢房市周期循環,在短期內讓飆高的房價略為緩和,然而隨著台商資金回流,加上營造成本上揚,最近幾年房價不斷創下新高。雖政府透過房貸融資信用管制、興建社會住宅、推出購屋優惠利率、提供租屋補貼等手段,但在超額儲蓄、加上資產保值思維下,並未有效抑制持續上揚房價走勢。

其三,家戶所得比未能縮小,讓弱勢族家庭相對貧窮感。依據主計總處歷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資料統計顯示,家戶所得比(五等分位)從2016年的6.08倍,逐年增加為2022年的6.15倍,續創近12年新高。亦即政府過去以來,雖積極推動「租稅改革」,但這些租稅改革似乎偏愛富者,例如大幅減免股利所得稅率,使得社會資產集中少數家庭日益明顯,貧富懸殊卻又更加嚴重,並未改善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象。

其四,報酬分配比未能公平,讓受僱族群相對剝奪感。依據主計總處「勞務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重」資料顯示,受雇人員勞務報酬占比從2016年的44.09%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43.03%,創下歷年最低;相對企業營業盈餘占比則是從35.06%持續增加至36.53%,創下歷年最高。亦即說明近年以來,國內受雇人員未能同步分享經濟成長果實,此意味著勞務報酬在分配上,偏重企業、忽略勞工失衡現象,並未有效改善,反而較前更加嚴重。

其五,海外工作潮未能減緩,讓初職族群相對失落感。依據主計總處「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統計」報告顯示,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有逐年成長的走勢。若從赴海外就業者年齡觀察發現,其中以25~29歲初入職場的「年輕」族群比例呈現逐年增加,此與過去赴海外就業者,以30~49歲擔任幹部之「壯年」族群較多現象不同。此意味著,過去數年以來朝野政黨持續內耗、對立,導致投資難振、經濟低增,甚至波及薪資停滯,除了倒逼許多優秀人才出走之外,讓初入職場的年輕族群被迫遠走他鄉謀生,進而讓其對人生希望的失落,此乃真正威脅台灣未來發展危機所在。

在此同時,我們不厭其煩陳述解讀這些老生常談、極易受到忽略數據,乃是希望新政府能夠以謙卑的態度,檢視民眾在生活上所存在、期待解決的恐懼,同時更加重視這些屬於社會經濟「舊」議題未來對經濟發展的衝擊,進而藉此提出更務實的標本兼俱政策。換句話說,如果上述現象不斷暈染,不但將會重創社會凝聚的力量,而且可能波及經濟成長之動能。這些已橫亙在前的挑戰,我們無法再三迴避,否則屆時恐將讓台灣上演鄰國日本「失落30年」之故事,其後續效應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