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戴肇洋:台灣經濟面對不確定與持久戰的挑戰20200902

[中時]

觀念平台-台灣經濟面對不確定與持久戰的挑戰

2020/09/02  工商時報  戴肇洋    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工業總會按照往例,8月25日以「防疫、紓困、救經濟」為主軸公布「2020年產業白皮書」。在白皮書中開宗明義指出,兩岸日益極端對立僵局,ECFA後續相關協議擱置,造成加入區域經濟整合進程延宕,加上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覆蓋偏低,不但對經濟成長頗為不利,而且對產業發展有所影響。不過,更加值得重視的是,在內容中特別直言,中美貿易糾葛與新冠肺炎疫情雙重效應之下,讓台灣政治、經濟、產業及社會等層面受到前所未有之衝擊。

亦即工業總會意有所指,中美貿易糾葛已經從貿易延伸到科技、產業、金融等各個領域,加上難以掌握新冠肺炎疫情將蔓延至何時始能結束,極有可能形成新常態之下,政府必須採取赤字預算作為因應,避免因紓困規模不足而導致資源虛擲。再者,各國採取各種「保障國內需求」因應措施,更進一步衍生「保護主義」,形成取得重要物資新障礙之下,政府需要嚴肅面對,盤點各項戰略物資供需及能量,進行超前部署,建立國家戰略儲備制度。

很顯然地,台灣經濟正面對前所未有不確定與持久戰的挑戰。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苗與治療藥物尚未成功開發之前,因疫情動向的難以掌握,而影響人類正常往來,造成我們在生活作息上必須迎接「非正常」型態。同時,新冠肺炎烏雲及恐懼無法完全擺脫之下,因消費模式的變化,而衝擊商業交易正常活動,導致我們在產業發展上需要因應「非正常」格局。

其實,全球許多學者專家不斷重申,今年冬天新冠肺炎疫情極有可能再度捲土重來,一旦出現社區感染,則將使得管控措施立刻升級,屆時不論製造或是消費交易活動,恐將可能陷入停滯現象。因此,政府在國家治理上,除了必須有解決不確定威脅的方案之外,則是需要有因應持久戰衝擊之策略,亦即政府在增加短期紓困投入的同時,更加無法忽略從事長期振興規劃。

無庸置疑,從前年的美中貿易爭端開始,至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機,讓全球許多產業供應鏈開始重新評估全球化策略。雖政府經濟主管部門不久之前曾經指出,台灣產業必須重視「去全球化」,但個人認為,台灣產業並非需要盲目追求「去全球化」,而是應該重新尋找發展路徑。尤其是在面臨全球產業生態體系重組之下,透過多元布局,其成本可能較高,卻又是未來產業分散風險減少衝擊的策略選擇。

其次,則是過去20餘年以來,台灣雖在政治民主上的成功轉型,但卻也因發展策略的錯誤,或是意識型態之糾葛,而造成在經濟體制上之陷入困局,包括:投資不振、資金過剩、升級遲緩、薪資停滯,以及兩岸政治對立、經濟競合等;此外,加上人口老化、青年貧窮、世代差距、社會失衡等,這些讓台灣在面對不確定威脅或因應持久戰衝擊時,馬上呈現捉襟見肘窘境。

令人焦慮的是,從過去兩年以來的美中貿易爭端,至今年春節前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機,政府在協助產業或廠商面對不確定威脅或因應持久戰衝擊上,雖積極推動各種紓困方案或振興措施,但卻又忽略採取「短長有別」、「內外有別」思維。

舉例來看,在短期救急上,如何讓有實力的廠商因取得資源而得以擺脫難關,如何讓有健全財會制度的廠商因獲致減稅而得以避免裁員;在長期規劃上,則是如何保留較足夠的資源,得以因應未來幾年將面對各種疫情之可能侵襲。在國內市場上,除了鼓勵包括台商回流民間企業投入創新產業,促進景氣復甦之外,如何透過增加公共投資帶動內需市場,讓經濟的動能維持內溫外冷,避免呈現內外皆冷現象;在國外市場上,則是觀察各國景氣復甦速度,透過前置布局,達到拓展多元空間。

畢竟台灣位置在地緣政治與外在經濟的特殊環境之下,過去兩年以來的美中貿易爭端,在衝擊全球產業生態體系及引發台商回流下,讓我們曾經掀起台灣經濟必須藉此機會脫胎換骨之聲浪。因此,今年春節前後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危機,在撼動人類歷史存亡及威脅全球經濟興衰下,更加讓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探索台灣產業未來發展的軸線。在此同時,我們期待政府將紓困的戰線轉為更長期的振興規劃,以及希望廠商將經營的眼光轉為更持久的戰略準備,以共同迎接即將昇起的經濟復甦曙光。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