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戴肇洋:正視台灣面對高等所得陷阱挑戰20171107

[中時電子報]連結

2017年11月07日 04:10 工商時報         戴肇洋       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不久之前,中央研究院歷經兩年研究發表「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書」,特別針對長期發展所面對的關鍵問題加以歸納指出,近年以來台灣經濟因受到法律落後、環評失控及兩岸關係僵局等因素阻礙,而呈現成長遲緩、投資低迷及薪資停滯等現象,若未順利解決,則將導致台灣在10年內陷入「中等所得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甚至在國際競爭中遭到淘汰。

雖上述台灣陷入「中等所得陷阱」論述未必正確,卻又反映目前社會各界對台灣經濟前景的憂慮。依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定義,一般「中等所得」是指一個落後經濟體致力發展經濟,其國民平均所得達到4,306至12,475美元間中等水準經濟體。不過,之後由於許多因素動能不足,使得經濟無法實現持續成長轉型,導致國民平均所得成長呈現遲緩停滯現象,陷入「高等所得陷阱」糾葛,難以邁入先進國家行列,其中拉丁美洲國家為典型的實例。

無庸置疑,長期以來許多學者專家研究認為,在歐美、日本等擺脫高等所得陷阱、邁入先進國家行列後,若以過去台、星、港、韓等亞太四條小龍所累積的經濟實力或競爭條件而言,在達到中等所得水準後,未來將可以擺脫「高等所得陷阱」之糾葛,順利邁入先進國家行列。

若從歷史資料加以觀察,1980年代以前,其實台灣經濟平均成長大致呈現兩位數字,之後開始下滑,從1981~1990年平均成長的8.2%,至1991~2000年的6.7%,更進一步下滑為2001~2010年的4.3%,2011年之後甚至僅有2.4%,平均每隔10年平均成長下滑2個百分點。因此,台灣在1996年國民平均所得達到1萬2千美元中等所得水準「頂峰」後,隨著經濟成長持續下滑,導致國民平均所得成長呈現遲緩停滯現象,迄今不及2萬3千美元,陷入高等所得陷阱。

相對此一期間,星、港則是順利擺脫「高等所得陷阱」,其國民平均所得分別達到5萬、4萬美元以上,邁入高等所得國家行列;至於南韓方面,其國民平均所得正在朝向3萬美元高等所得成長逐漸邁入先進國家行列。

換句話說,按照世界銀行定義,雖目前台灣國民平均所得已經擺脫中等所得陷阱,但經濟成長幅度卻又呈現遲緩鈍化現象,尤其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後,更是持續陷入低度成長困境,不但不如亞太其他三條小龍經濟平均成長幅度,而且不及全球經濟平均成長幅度。亦即若以近年台灣經濟表現所呈現的狀況形容陷入高等所得陷阱陰霾,似乎顯得十分貼切。

儘管,在理論上任何一個經濟體經過初步發展及起飛階段之後,隨著經濟體逐漸成長,加上透過傳統低廉生產要素促進經濟高度成長階段已經結束,所以1990年代中期之後台灣經濟成長所呈現的下滑趨勢,其實屬於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所表現出來的「正常」現象。

然而,我們憂慮的是經濟表現「不太正常」現象。亦即以台灣GDP規模5,300億美元的中小經濟體,若與目前經濟體發展階段領先,其GDP規模不論是台灣7倍以上的德國,甚至是台灣34倍以上的美國,近年經濟成長幅度均可達到2%以上比較,雖台灣經濟表現相似,但若以GDP規模衡量,則台灣經濟正常表現「潛在成長」幅度至少應該達到4%以上。由此說明此一階段台灣經濟成長偏低,正面對高等所得陷阱之挑戰。

在此同時,我們認為台灣若要擺脫高等所得陷阱順利邁入先進國家行列,除需要有效排除前揭阻礙經濟發展的法律、環評、兩岸關係等三隻黑手,以及落實解決影響投資成長的「五缺六失」,提高創新產業根留台灣,增加高薪就業機會外,其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如何提高民間企業薪資水準。亦即透過此次租稅改革,將企業保留盈餘加徵稅率從10%降低為5%之稅額,若企業在一定期間內移轉提供受僱員工加薪,則退還保留盈餘稅額,俾讓占就業人數八成以上的受僱員工共同分享經濟成長成果。如此一來,不但可以鼓勵企業利用保留盈餘提供受僱員工加薪,而且亦可誘發受僱員工在加薪後移轉帶動內需消費,進而促進台灣經濟持續成長,達到正面循環「雙贏」效益。

(工商時報)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