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戴肇洋:別讓行政裁量瑕疵 阻礙投資動能

[中時電子報]

2018年01月11日 04:09 工商時報 戴肇洋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
揮別金雞,迎接旺狗。2017年由於國際貿易在主要國家經濟回溫帶動下,呈現快速成長,台灣對全球主要地區之出口大幅增加,使得去年歲末國內各大經濟預測機構同步上調經濟成長數據。雖台灣經濟表現開低走高,但其背後卻又存在隱憂。亦即促進總體經濟有效需求的投資成長力道之持續低迷,其中民間投資成長僅有0.09%,尤其僑外投資金額更是大幅減少42.25%,似乎顯示國內、外企業對台灣的投資環境頗為缺乏信心。

儘管,我們非常肯定行政院賴清德院長上任之後,親自主持投資專案會議,處理工商企業所訴求的「五缺」問題,同時以積極的態度針對現行不合時宜、窒礙難行投資相關法規進行檢視,希望有效改善投資環境,藉以提高企業投資意願,進而促進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然而,我們認為在推動過程中,除需要與時俱進配合鬆綁投資相關法規外,如何避免公務體系因行政裁量瑕疵,而阻礙投資動能,實為關鍵所在。

無庸置疑,長期以來政府十分重視法律安定,加上法律增修過程頗為冗長,行政機關為達行政目的,一般依據法律授權範圍,從數種可能法律效果中選擇妥適方式為之。不過,從過去的經驗顯示,公務體系在行使法律授權範圍時,常有個別判斷逾越權限或濫用權力之嫌,部分機關所採取的行政處分方式因違背「誠信」、「平等」、「比例」等一般法律基本原則,而造成裁量「逾越」、「濫用」、「怠惰」等瑕疵。

探究造成「行政裁量瑕疵」原因乃是,公務體系在行使行政裁量上,常有唯恐造成「圖利他人」魔咒,而刻意增加防弊限制;以及陷入意識形態糾葛,而忽略市場機制。亦即在公務體系行政裁量緊摳下,無形之中衝擊企業投資意願,不但導致台灣產業創新發展的延宕,而且構築台灣經濟向上提升之路障。這些極易被忽略的行政裁量瑕疵案例,不勝枚舉。

先就前者來說,近年承蒙科技快速發展之賜,加上共享成本急速降低,共享經濟蔚為全球風潮,甚至成為許多年輕族群創業投資選擇標的。雖國內也掀起了這股風潮,但卻又擔心其對舊有產業與傳統經濟的發展模式造成衝擊,迄今行政機關仍是以監管體系不夠周延完善或極易導致市場失靈為理由設置准入門檻,成為企業投資台灣夢魘。

此外,政府推動「離岸風電」計畫,雖希望在2025年前達到3.5GW裝置容量政策目標,但卻又規定業者必須於2017年12月前通過環評,否則收回風機潛力場址。此一行政裁量行為,反讓行政院環保署在未經考量屆時是否提供充足電力裝置下逕行表示,從9月18日起不再接受有審查時間壓力的離岸風電環評案件,扼殺企業投資台灣機會。

至於後者而言,工商企業希望重啟核四化解缺電危機,雖老生常談,但政府並未針對現行能源政策妥適與否進行考量,卻又堅持2025年達到「非核家園」政策目標,迫使燃煤電廠火力全開,導致空污危害。尤其最近地方政府在民意壓力下,為了解決日益嚴重霧霾,罔顧產業陷入缺電恐慌,逕行刪減台中火力電廠生煤使用數量,加劇企業投資台灣焦慮。

再者,則是油電價格凍漲與否爭議,由於油電價格調整涉及民生與經濟,往往在敏感「政治」考量下,以「減緩衝擊」為理由,採取人為決定替代價格公式逕行凍漲。此一行政裁量行為,雖滿足執政者的思慮或消費者之期待,但最後因難以長期壓抑,而被迫反映國際市場價格,不但對民生與經濟之傷害更加嚴重,甚至提高企業投資台灣風險。

坦然言之,面對近年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環境下,台灣經濟迫切需要不斷孕育新的投資動能,始能生存發展。因此,政府目前最迫切需要改革的工作,除加速排除現行窒礙難行法規,形塑友善經營空間外,如何消弭長期以來公務體系行使法律授權的行政裁量瑕疵,緩解企業升級轉型之條框,同時形塑一個更吸引企業投資的友善環境,進而促進台灣經濟持續成長,刻不容緩。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