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周祝瑛:國際著名中學如何培養人才20210427

[澳門日報] 

2021 4月5日      周祝瑛(大學教授)

國際著名中學如何培養人才

又進入升學的季節了!

許多中學都忙着加緊學生的課業,無論是參加升學考試或者申請學校,大家都在協助他們進入下一個教育階段的準備。如果從大學端來看,究竟希望選到哪些合適的中學人才?甚至是符合新世紀的人才標準?這些都是近年來備受各界關注的人才培育與選拔議題。

從國際上中等教育發展的整體趨勢來看,可以看出各個地方對於中學人才的培養目標,有着極大不同的期待與標準。例如,華人地區的內地、台灣、香港、澳門,甚至是新加坡等地,一般大眾對於精英中學的界定,大多仍然以“學科學業表現”與“知名大學升學率”等指標,作為辦學績效與學校聲譽的依據。以上海復旦附中為例,該校每年有近70%的畢業生考入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另有一部分學生畢業後直接進入海外名校留學深造,如:美國哈佛、耶魯、英國牛津、劍橋等國際知名高校,成為上海學生與家長心目中的首選中學。至於香港傳統的精英中學,則多以書院 (college)形式招收學生,並且行能力分班和資優等抽離式教學,例如:皇仁書院、拔萃女書院、拔萃男書院等,皆為香港社會精英中學的代表。澳門的知名學校如:培正、慈幼與聖羅撒等中學,也紛紛在海內外各地擁有相當傑出的大學升學表現。至於新加坡如:德明政府中學,則是一所初中與高中整併的自治中學,其畢業生進入海外知名大學的比例也相當高。

相對於華人地區知名中學的高升學比率,歐美國家如:英國、美國和新西蘭等地,其社會對中學品質好壞的界定,顯然與華人地區的期望有所不同。以英國知名、創於十五世紀的伊頓中學(Eton College)為例,至今僅招收十三至十八歲的男生,入學標準不只根據學生的課業表現,同時重視個人的綜合能力,包括:智力、知識水準、藝術、體育等多方面發展。在學期間除了英語、數學、哲學等學科外,還要學習藝術、音樂等多樣化課程,且每人掌握至少兩門外語。學校除經常舉辦世界知名戲劇家到校演出與各類詩人講座,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外,更自創三種體育運動,鼓勵男同學進行激烈的肢體撞擊,並給予獲勝者獎賞和榮譽。希望培養體腦並用,擁有健全文化素養與強健體魄的青少年。

美國維吉尼亞州的托馬斯科技高中 (Thomas Jefferson

High Schoo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於一九八五年建校,以培養科技創新人才聞名。課程中重視科學、數學和技術的多元綜合、分科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透過跨領域學科的課程安排,激發每個學生的多元智能、技術和情感等各方面潛力。

新西蘭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則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私立中學,教育宗旨不只要求學生的學業表現,同時重視創造力、體育、藝術鑑賞等素質,學校的選修課程更囊括設計、攝影、美術、媒體、戲劇表演等多元選修課,並透過各種社團活動與宿舍間的音樂、話劇與體育競賽,激發學生興趣、潛能與團隊合作精神,藉此建立個人的自我認知,以及將來適合自己道路,成為日後的社會精英。

從上述這些東、西方一流中學的教學目標與辦學內容來看,華人地區的中學似乎深受所在地升學制度的影響,家長更注重升學考試結果,學校因此必須依照這些方向,作為課程教學及學校辦學的重要參考指標。反觀歐美國家,由於整個社會對文憑的價值與升學制度設計相對多元,加上對於人才的定義比較寬廣,因此中學在辦學上較為彈性,能夠透過正式與非正式多元的課程設計,來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興趣、能力及素養。盡量在課業知識以外,提供各種發展多元能力的機會,以此建立個人自我認知與負責態度。因此,這些地區的青少年,相對心智上更加成熟與自信。

總之,中學階段是每個人成長過程的關鍵時期。面對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巨大挑戰,改變學校課程過度強調以知識灌輸為導向、以考試論成敗的重心,轉為重視學生能力、素養、技能與品格導向的課程教學。提升學生的分析批判與解決問題能力,激發他們探索未來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同時重視鍛煉強健的體魄與培養挫折容忍力,以此來因應二十一世紀中新的人才需求。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