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報] 戴肇洋:找出最適能源配比 可擺脫缺電風險20200714

[台灣醒報]

《經研隨筆》找出最適能源配比 可擺脫缺電風險

戴肇洋 2020/07/14

今夏以來,酷熱高溫異常,尖峰用電數量再創歷史新高。由於3年前的8月15日,台灣電力公司林口電廠發電機組跳電引發雙北斷電,迄今餘悸猶存。

雖台電之後透過核二、三廠四部機組重新運轉,風力發電計畫推動,林口、大林火力電廠各有兩部機組更新,加上台中火力電廠機組火力全開,讓目前電力備轉容量維持10%以上的綠燈;但面對用電需求劇增之下,是否能夠持續穩定供電,始終是各界關心的焦點。

能源轉型環境風險高

回顧4年前政府推動能源政策轉型,希望2025年達到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燃氣50%、燃煤30%「非核家園」願景,其夢幻是否可以成真,最近再度引發學者專家爭辯。其中,不論贊成再生能源替代核電論述,或是反對燃煤電廠減少排碳空污訴求,均是言之有道、論之有理;不過,卻又忽略將核心聚焦於,在既有先天環境限制下,如何找出最適能源配比。

政府推動能源政策轉型,雖將能源配比集中於再生能源、燃氣、燃煤發電,但這些項目除必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外,無法忽略其所涉及的土地、運輸、儲存、天候、海象等環境因素風險。

 天候限制使用效率

先從太陽能發電來說,由於台灣幅員狹小、閒置土地不多,夜晚和陰天根本無法發電,大大降低使用效率,難以完全利用其作為基載發電。此外,太陽能發電板面積較大,若未來回收廢棄器材無法妥善處理,則恐將成為嚴重環保問題。

再就風力發電而言,陸域風力發電除涉及低頻噪音問題外,每年可以透過風力發電天候低於120天,其容量比不及30%。至於目前正積極推動的離岸風力發電,雖每年風力發電天候高於120天,但估計其容量比僅有40%左右。兩者在發電上,都必須克服噪音、天候限制。

 燃煤廉價汙染重

若以天然氣(LNG)發電評估,台灣自產天然氣缺乏,其進口除有國際風險因素外,在興建LNG接收站時必須先行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加上環保人士不斷抗議,而被迫研擬替代方案,在無形中提高投資風險,例如台灣中油公司於大潭興建LNG接收站時因環保糾葛,而造成進度延宕。

至於燃煤發電方面,雖目前燃煤電廠已經設置超高臨界機組,加上具有價格低廉優勢,但無法否認的是,燃煤發電是造成增加空污PM2.5的來源之一。從二氧化碳的排放比較,一噸燃氣發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一噸燃煤發電的60%,亦即燃煤排放二氧化碳相對較高。

 評估既有環境再轉型

其實,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之後,許多先進國家就開始依既有環境,透過最適能源配比規劃,積極發展多元能源發電,以降低缺電之風險。此外,考量供電較為穩定、價格相對低廉及排碳係數最低等因素,在規劃最適能源配比上,採取核能作為基載發電佔有相當比重。

因此,面對缺電危機之下,台灣在推動能源政策轉型上,與其淪為民粹盲目追求夢幻的「非核家園」願景,不如務實評估既有環境,同時借鏡先進國家經驗規劃,包括:再生能源、燃氣、燃煤、核能發電等最適能源配比,採取循序漸進發展,如此始能擺脫缺電風險。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