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峰:安倍的變vs.蔡英文的不變20180710

蘋果日報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高不高興,過去幾年主要肇因於釣魚台領土問題以及安倍晉三堅定的右派保守立場而持續緊繃的日中關係正在改變。不過,「變」是日本人的文化特性,一點都不值得驚訝。
對於日本人的善變,京都學派代表學者梅棹忠夫在比較過日本與印度的社會構造之後,就曾斷言如果印度是大磐石的話,日本就猶如小陀螺。梅棹在「印巴分離」的8年後,來到印度、巴基斯坦邊境進行田調。然而,他看到的景象是「不管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都是非常安定的社會。戰後確實有所變化,這期間雖然經歷過英國撤退,印、巴獨立等大事件,但是,讓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的社會樣態徹底改變的變化一個都沒有出現。」

日本人的生存之道
另一方面,日本呢?他說:「若與這種變化極少的國家比較的話,日本這種極盡轉變之能事的社會樣態,其實也極為特殊。日本人時時追求新的事物,沒有特別的理由,舊的東西也一定會換新。」只是,「日本不管在表面上如何變化快速,就整體而言,毫無疑問仍是非常安定的社會。如果印度、巴基斯坦的安定是一種大磐石的安定,猶如巨岩;日本社會的安定則是宛如陀螺,只能靠不停轉動,才能維持安定。」(《文明的生態史觀》,1967)
也就是說,「變」是日本人的生存之道,而且「變」是為了「不變」。所以,文明評論家山本七平才會說「空氣」是日本人的宗教,只要「空氣」一變,日本人的行動就會隨之改變。(《空氣的研究》,1977)而且,不會閱讀空氣,不懂得隨著「空間氣氛」改變行動取向的人,被稱為KY,在日本社會組織中極難存活。
特別是對於「與自己相關的環境(場所、空間)」的變化,日本人極為敏感。5月9日,日中韓3國東京高峰會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5月10日即公開宣示「日中關係已從競爭轉為協調,進入新階段」,隔一天官房長官菅義偉也在例行記者會上強調「希望從大局觀點出發,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推動日中關係進入新階段」。
眼前日本政治表裡兩面最具實力的兩個重要人物同時用了「新階段」來說明「今後」日中關係的方向,即是此一文化特徵的顯現。 也就是說,此一改變就是日本外交安保系統對於晚近東亞「空間」內「空氣」變化的對應。

維持現狀台灣性格
面對東亞國際局勢的激烈變化,蔡英文政權動作不多,安定不變地「維持現狀」。這倒也符合台灣史的文化性格,雖然不值得讚賞,但是也不用批評。也就是說,不具主體性地「維持現狀」確實是台灣史社會構造的一部分。就歷史的脈絡來說,台灣史的前進,靠的全是外來勢力的持續登場。只是,在哲學上,歷史性地等待外來勢力的介入,當然不是獨立(independence),而是依賴(dependence)。這當然就是台灣作為「場所」的悲哀,也是台灣史的文化性格。短期之內,不會變 。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