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戴肇洋:借力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舞台20190227

[中時]  

戴肇洋》借力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舞台

2019年02月27日 19:31       戴肇洋(作者為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

大陸國務院日前正式對外宣布「粵港澳大灣區規畫綱要」,針對其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進行全面規畫。這個歷經20餘年規畫產生的世界級城市群圍繞之灣區,已無疑地是大陸經濟發展願景中重要的里程碑,同時是大陸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無法忽略之新紀元。

經港澳連結全球

這個未來將可能超越美國紐約、舊金山和日本東京等大灣區經濟規模的新興「粵港澳大灣區」,未來若能整合各項建設計畫,讓區域內部城市的成長力道群聚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則將可以配合「港澳」達到連結全球市場功能。尤其曾經是大陸「山寨商品最大本營」的深圳,未來將透過國家資源脫胎換骨升級轉型為「產業創新城市」典範,引領區域產業從硬體轉型為軟體發展;同時,透過人才磁吸匯集朝向包括智慧手機、無人機、機器人、基因定序等「人工智慧(AI)」相關領域不斷前進。

也就是說,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可能發展潛力,特別是將引領「產業創新城市」典範的深圳,在大陸政府不斷推動所打造出來的區域發展願景下,究竟僅是大陸的矽谷?抑或成為亞洲之矽谷?其推動灣區產業升級轉型方向,讓全球各國,尤其亞太鄰近各國倍感沉重的競爭壓力。亦即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的同時,值得重視的是,其與全球重要灣區之競爭核心,並非「區域」名稱,而是大陸透過法規調整及制度改革,磁吸匯集全球頂尖人才,讓其利用這個舞台可能孕育創造出對人類的貢獻。

面對大陸這個堪稱是騰籠換鳥2.0版的珠江三角洲,其經濟規模在連結「港澳」後將超過1.3兆美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競爭,加上連結已如火如荼進行之「一帶一路」建設計畫夾擊之下,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其可能發展趨勢勢必擠壓台灣經濟發展空間,尤其是台灣的頂尖人才與高新科技產業在「粵港澳大灣區」擴大磁吸效應下,如不能妥當因應,恐將使得台灣經濟淪為邊緣化、產業陷入空洞化威脅,此一危機絕對不容忽略。

對台有磁吸效應

儘管,目前大陸不斷擴大改革開放,在推動經濟政策上,採取由上至下較偏向「計畫經濟」的模式,其政策力道之大令人羨慕;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如果換個角度來看,此一可能發展趨勢對於台灣未來而言,是危機、卻也是轉機。台灣產業既有條件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方向,其實已存在著許多合作機會,與其一味擔憂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對台灣經濟的排擠效應,不如藉此加速促進創新調整產業結構。

坦然言之,「粵港澳大灣區」是1980年代之後,台商前往大陸投資最早的「老巢」,而且迄今仍然是大陸台商匯聚規模數一數二之重鎮。至於港澳,則是大陸許多台商公司註冊地方及理財中心。因此,台商唯有妥善利用既有已存在之優勢,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借力使力積極部署,重新進行全球市場網絡布局,始能再創新局。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