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雜誌2016.10月號]戴肇洋:從國際政經的思維構築兩岸關係

戴肇洋
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國際經濟組召集人

政權輪替屆滿四個月餘,此一期間,台灣社會各界不斷建議,希望兩岸在和平穩定的前提下持續互動往來;相對中國大陸官方涉台部門更是透過各種管道再三重申,期待兩岸在「九二共識」之基礎上加強交流合作。不過,誠如社會各界預期,蔡英文在處理兩岸關係政策上,並未針對國際社會所矚目的「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議題是否加以「承認」,有所鬆口讓步。
亦即面對台灣社會各界需求或來自中國大陸官方壓力之下,蔡英文政府擺出的是,以「不打算惹你、亦暫不準備理你」的「答案」,間接迴避中國大陸所提出的九二共識「試題」。此種以模糊態度處理兩岸關係的作法,果不其然,導致五月之後兩岸關係急轉直下,未來其對兩岸關係可能造成的影響,頗讓台灣社會各界憂心。
為何未來兩岸關係因政權再度輪替,而可能帶來許多不安因素?此乃蔡英文政府在處理兩岸關係政策上,其希望將過去八年以來採取「連結大陸、布局全球」過度「傾中」的經濟政策,調整為「朝向全球、走進大陸」分散風險之經濟政策。同時,透過落實五大產業創新研發深耕發展,建立台灣自主產業,藉以擺脫對中國大陸的依賴,進而提振台灣經濟。
在理論上,兩國經濟發展條件不變之下,大國因幅員規模較大,而產業分工較為徹底,對外依賴程度相對較低,小國則是相反。依據此一理論基礎,由於兩岸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加上產業結構型態相異,在優勢互補原則下,讓台灣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被形塑為自然投資與貿易夥伴(Natural Investing&Trading Partner),甚至已逐漸構築成區域經濟傾斜整合型態。然而,在實務上,卻又因長期以來兩岸政治所無法迴避的特殊關係情結,而使得兩岸經濟活動難以擺脫所存在的政治意涵。
亦即台灣在面對此一頗難以擺脫的發展格局下,無論如何必須以台灣生存發展為前提,所以在處理兩岸關係政策思維上,與其淪為政治意識形態糾葛,不如以國際關係分析之中的「國際政治經濟理論(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作為基礎,似乎是化解兩岸情結的較佳選擇。
其實,近年許多學者專家以「國際政治經濟理論」為基礎,分析其對國際經濟活動的影響發現,一九九O年代中期之後,國際經濟活動隨著東西陣營的冷戰結束,加上新興國家之快速崛起,造成全球產業結構重新組合,甚至導致國際貿易版圖重新布局。
尤其二OO八已經逐漸形塑以中國大陸為區域「製造」或「服務」中心所形成的貿易與資本合作之產銷網絡。再者,由於WTO杜哈回合談判迄今停滯不前,近年許多國家在各自利益考量下,以簽署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模式,透過參與區域經濟組織或關稅協定分享國際貿易利益日益明顯。這些發展趨勢,是未來台灣經濟無法忽略的事實與必須迎接之挑戰。
因此,為免讓台灣在國際政治外交場合上被孤立化之外,再度讓台灣在全球自由貿易潮流下被邊緣化,若能從國際政治經濟的思維切入處理兩岸關係發展,同時以務實的態度加強互動交流,尋找趨吉避凶之道,進而研擬規劃與時俱進政策,則將可以化解兩岸關係所存在之情結。否則,台灣在因應中國大陸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架構中,極有可能因政治一時意識形態過度堅持而造成錯覺誤判,最後甚至導致經濟長期陷入泥沼困境。
出處來源:卓越雜誌2016.10月號.NO.366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