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雜誌2016.6月號]戴肇洋:別讓青年陷入就業貧窮

別讓青年陷入就業貧窮
戴肇洋

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國際經濟組召集人

由於主要國家經濟表現持續低迷,加上驅動經濟成長的投資、貿易、消費等動能之轉弱,最近國內經濟預測智庫先後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甚至新任閣揆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是表示,台灣經濟將面對保一之壓力。不過,依據主計總處資料統計卻又顯示,國內平均失業率從全球金融風暴之後二O O九年創下五十年以來新高的五.八五%,逐年下降至二O一五年的三.七八%。
在理論上,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是存在著反向的關係,亦即近年驅動經濟成長的三具引擎之動能轉弱,理應造成就業機會減少,導致平均失業率上升,為何平均失業率反而呈現逐年下降?上述數據所隱含的問題,的確值得加以重視。探究其原因,概可歸納:
其一,產業結構轉型緩慢。一九九O年代之後,隨著國內生產要素比較優勢不再,雖政府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轉型,但迄今許多廠商以降低成本為競爭策略,而非提高附加價值,加上台商透過三角貿易模式投資新興國家設廠,企業獲益難以回饋本國勞工。亦即此一期間,國內產業結構轉型成效不如競爭對手,導致貿易條件逐年惡化,造成薪資實質成長呈現停滯。
其二,勞動資料統計迷失。二O O八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後,迄今失業人數並未減少,相對投入勞動市場人數增加更多,導致失業率呈現下降現象。不過,其增加人數並未流向高薪、專職工作,反而兼差或派遣工作人數逐年增加;加上薪資之外人事成本不斷提升,使得資方在生存發展考量上,除未依合理比例分配盈餘外,採取壓縮勞工實質薪資。
其三,高等教育制度扭曲。由於大學教育過度擴張,釋出大量高等人力,導致文憑貶值造成平均薪資下滑。再者,課程設計與產業之需求有所落差,使得青年就業淪為「學用落差」,呈現高學歷低低薪資現象。
然而,我們所關心的並非僅是失業人口的減少或就業機會之增加,而是全球金融風暴之後所衍生的青年就業貧窮問題。依據主計總處人力運用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受雇勞工屬於臨時派遣非典型、臨時性工作型態者,由二O O一年不及十萬人,逐年增加至二O一五年超過八十萬人;再從收入觀察,其薪資實質所得更是從一九九七年起呈現二十年停滯。上述數據已反映出,近年國內青年陷入就業貧窮現象日益嚴重,其所可能衍生的社會問題,不容小覷。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近年南韓也是因存在青年低薪就業問題,而特別改革勞動市場,將增加青年就業與提高薪資政策列入為四大改革之首,其中包括:將資深員工薪資遞減保障至退休,轉為提高新進青年員工薪資;編列公務預算,補助中小企業增僱青年薪資之半等措施,以解決青年低薪就業的困境。
在此,我們不厭其煩陳述這些事實,乃是希望政府能夠重視青年低薪就業所延伸的貧窮事實,以及了解社會不安對經濟發展的可能威脅;同時,研擬標本兼治政策,這些除透過租稅政策,重建社會公平正義外,必須提高企業在台投資意願,促進產業結構加速升級轉型,進而創造更多高薪就業機會,以防止青年陷入貧窮之暈染。換句話說,如果青年就業貧窮現象不斷惡化,不但可能撕裂台灣社會凝聚的力量,而且亦會波及經濟成長之動能。

出處來源:卓越雜誌2016.6月號.NO.362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