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雜誌2016.8月號]戴肇洋:堆柴火救經濟宜穩忌躁

戴肇洋

台灣競爭力論壇國際經濟組召集人

新政府執政即將屆滿百日,在「創新」、「改革」大旗下,新政策例如:改革年金、搶救低薪、重啟南向等,有如雨後春筍不斷出土。由於國際經濟走緩,導致台灣出口衰退、投資意願不振、內需消費疲弱,為讓頗低迷的經濟早日復甦,避免陷入成長停滯,特別將政策聚焦於包括:綠色能源、國防、智慧精密機械、資通信物聯網(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等五大創新研發產業,希望透過「堆柴火救經濟」思維,讓其作為創新研發的點燃火苗,藉以再造台灣經濟。
在此,我們肯定政府以「產業立國」作為經濟政策的核心,希望透過五大產業打造創新生態體系,促進台灣經濟早日復甦。畢竟,台灣民眾對於如何讓經濟景氣走出寒流、讓產業發展成功轉型、讓實質薪資所得成長、讓社會貧富差距縮小等問題,無不引頸企盼。
然而,在小英總統政見兌現與政績呈現,尤其四年之內完成壓力下,或許政策規劃者的實務經驗不足,加上執行者的積極力求表現,其擔任領頭羊打頭陣的亞洲矽谷計畫甫提出後,引發社會各界疑慮,甚至被批評為圈地招商,迫使行政院拒收國發會倉促草率之中所提出之計畫,同時指示必須先就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具體期程、法規鬆綁等進行細部規劃。
其實,自五大創新研發產業政策公布後,許多學者專家早對其推動策略頗感疑慮。亦即為何捨棄以市場自由競爭的模式,配置資源推動產業發展,反而採取中央完全主導模式,規劃資源推動「特定產業」發展?尤其希望其在一定期程內開花結果,甚至為創新研發的點燃火苗?卻又忽略國際產業已經朝向區域重組、整合分工潮流發展,在急躁躍進、缺乏綿密評估下,未來是否可能重蹈過去推動「兩兆雙星」產業發展所造成之覆轍。
亦即政府在擺脫經濟困境所扮演的角色上,並非採取改善環境提供自由競爭空間的新觀念,而是沿襲以往選擇主導特定產業發展之舊思維,似乎與現行的國際潮流背道而馳。無庸置疑,早期國家資源在威權主義控制下,政府的確具有主導「特定產業」發展力量;不過,近年台灣在民主制度洗禮下,政府角色已經逐漸退居幕後,加上環境變化快速,取而代之的是,市場力量決起,其對產業發展之影響日益提高。
再者,在市場經濟體系下,任何產業未來生存發展趨勢,均是朝向以創新、群聚為主軸,這些力量並非掌握在政府,而是蓄積於民間。也因如此,政府在推動產業發展政策上,應該透過鬆綁不合時宜的法規、建立公平合理之租稅,尤其生產要素的支援、創新資金的協助等,俾讓各項產業在市場開放自由競爭下,找出其最佳的創新模式,進而產生其最適之群聚型態。
在此同時,台灣正面對著前所未有錯縱複雜的困境,以及迎接未來遍地荊辣頗為艱辛之挑戰之下,政府在極為有限資源下,需要針對投入優先順序有所選擇。亦即政府在推動五大創新研發產業政策上,除宜穩忌躁外,必須致力營造公平、合理的競爭空間,以及提供友善、親和的經營環境,尤其更加需要以投資來引導創新。唯有如此,民間所蓄積的龐大創新力量始能充分發揮,進而讓台灣的經濟早日擺脫困境,締造新猷。
出處來源:卓越雜誌2016.8月號.NO.364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