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雜誌2016.8月號]沈中華:才外流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們沒有人才可以外流

才外流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們沒有人才可以外流

沈中華

台灣競爭力論壇金融監理組召集人、實踐大學財務金融學系講座教授

最近又有報導臺灣人才進一步外流,例如:人才到中國、香港、澳洲等。政府也努力想用各種方式留住人才。本文專注談臺灣畢業的博士生的海外工作。

當任何一個警鐘在遠處悄悄響起,我們應謙卑專心聆聽。在這些遙遠的警鐘之一是臺灣將漸漸成為一個高等教育人才枯竭的社會。以社會與商學為例,約從一九九五年起,臺灣的國立大學陸續要求博士生畢業條件之一為登一篇論文在被SSCI收錄的期刊。這要求的背景是因為在當時,口試委員可能為指導教授的好友,在人情壓力極大的華人文化,口試委員可能不滿意但仍能接受,但仍上學生畢業。儘管這個例子不代表全部情況,但後來學校為了對所有博士生的品質把關,故要求博士生在畢業前先發表一篇SSCI,接受匿名同儕評審,像少林寺十八銅人陣的嚴格批評及淬鍊,方能畢業,這不失為一個把關博士生品質的好方法。

這樣的設計竟產生一個驚人的副效果,它讓所有臺灣博士生畢業時都有一至二篇刊登在SSCI的文章,品質大幅上升,學生也對哪些是一流、二流、三流…期刊,如數家珍,見識也大為擴展。而對應當時的中國博士畢業論文,以文字論述為主,較少登在SSCI期刊,我們的學生展現了強大競爭力,對國際學術見解亦不同凡響。過去這十年我們的學生之所以能被稱作人才,在海外國也能立足,遠因實植源於此。

然而天底下常見時移勢易人是全非,最近的少子化、大學減班,減少博士畢業生的教職機會,越來越少人全職念博士。在被要求博士班減班的威脅下,一些大學迫於無奈,為了生存,大量接受在職博士生,他們之中不乏優秀傑出者,但人不是鐵打的,白天工作約十小時,晚上又哪有體力念書?所以為了能吸引學生來念,一些大學含淚廢除博士生畢業前要登論文在SSCI期刊的要求,而改以其他容易達到的方式替代;更有甚者,完全廢除,形成只要來唸就可畢業。如果有充份生員的話,臺灣的學校又何嘗願意這樣?這實在是迫於無奈的做法。但這樣的作法,臺灣博士論文的平均品質如懸崖式急遽下降。

但諷刺的是,在同時,中國大陸名列九八五或二一一的一流大學,正走臺灣過去走的路。他們開始要求博士生的論文品質,規定學生畢業前要登一篇論文在SSCI期刊,同時不招收在職博士生,並提高其博士論文品質,導致過去高官輕鬆拿博士學位的情形不復存在。

由此看來,對博士論文品質的要求,臺灣與中國的大學正角色互換,擦身而過,形成死亡交叉;我們對博士生的品質要求,由嚴到鬆,而他們則由鬆到嚴。過去的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模式,正逐漸出現在臺灣;現在的臺灣高等教育模式,是中國過去曾出現的狀況。

現在中國大陸與臺灣對博士論品質要求的差異是一種警訊,十年後在高等知識上,兩岸畢業的博士生互相詢問彼此最近的論文發表,大部分的臺灣博生將無言以對。臺灣一直引以為傲的高等人才教育將漸漸退敗。解決方式是政府積極開放大學對博士班的海外招生名額,或區分學術博士生與專業博士生,不再以單一學術來衡量博士生品質。無論何種方式,如果我們不嚴肅地面對此問題,悲哀地開玩笑地說,我們終於解決了人才外流問題,因為我們再也沒有人才可以外流。

出處來源:卓越雜誌2016.8月號.NO.364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