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雜誌2018.7月號]戴肇洋:中國大陸推動擴大進口的憧憬與限制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受到國際社會所矚目的中美兩國貿易角力,雖取得部分共識,但因各自利益考量,而迄今難以達成兩國貿易關係整體架構協定。不過,其中值得重視的焦點是,中國大陸將會配合其「擴大進口」政策自美增加進口產品、擴大採購服務,達成縮減貿易順差,以降低雙方之貿易衝突。
為何近年中國大陸積極推動擴大進口政策?探究其原因,其實可以溯自二OO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由於國際多邊貿易體系保護主義再度抬頭,使得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採取以「出口創匯」促進經濟成長的對外貿易政策,受到極嚴重之挑戰,必須從過去出口導向的貿易理念,調整為進、出口並重之思維,藉以加速促進經濟結構升級轉型。
因應對外貿易開放政策調整,去年五月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公開宣布,從二O一八年起每年舉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利用博覽會展現擴大進口全球產品決心。此外,為能更進一步落實對外貿易開放政策,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時提出,包括:提高內需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加強與多邊區域之經貿合作、構築新型國際經貿關係等6項主要任務與8大行動計畫作為推動依據。這些作為乃是希望中國大陸於2020年前鞏固「經貿大國」地位,至2050年時達成「經貿強國」憧憬。
換句話說,面對國際經濟環境急劇變化之下,中國大陸推動擴大進口政策目的在於,逕向世界各國宣布主動開放市場,加速促進經濟型態脫胎換骨。然而,吾等認為其更加重要的是,藉此厚植中國大陸在全球大宗產品交易市場上影響力道,提高國際貿易地位,甚至利用貨幣結算機會,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展期程,是一項多贏的選擇。
其次,則是配合推動「中國製造2025」計畫,透過擴大進口政策,除了可以藉此掌握產業資源性產品,取得先進設備關鍵性技術來源之外,增加進口一般消費性產品,不但可以提供民眾生活朝向高水準、高品質升級,而且亦可減少民眾利用出國大肆採購、浪費行為,具有引導境外消費回流,甚至加速促進產業結構轉型意義。
再者,隨著目前中國大陸服務業占GDP之比重超過五成,以及人均GDP超過八千美元,透過擴大進口政策,在推動一般消費產品品質升級的同時,將會帶來例如:醫療、教育、休閒、養生、時尚、體育、金融、綠色等高端消費服務需求轉型,除了藉此引導驅動服務業加速創新發展之外,進而促進服務業進行跨國合作延伸市場。
然而,中國大陸在期待透過擴大進口政策帶來美麗憧憬的同時,卻又無法忽略其背後可能限制,包括:已前往海外投資的陸企透過「東協10加1」、「RCEP」等協定免稅返銷產品,因存在市場競爭優勢而相對削弱外商公平參與,或是地方政府採取保護主義,優先進口其省市企業海外投資設廠產品,如此將會排擠外商產品行銷大陸市場機會。
此外,隨著中國大陸產業技術不斷進步,在積極建立紅色供應鏈結下,未來如果「進口替代」效果越來越強,此與推動擴大進口政策似乎相互矛盾。另一方面,若要逕向全球擴大進口,則需先行創造陸商與外商公平的進口業務環境,同時訂定兼容並蓄產業發展政策,這些將考驗中國大陸推動擴大進口政策成功與否的關鍵。
無論如何,中國大陸經濟型態正在從「要素推動型」與「出口依賴型」的發展階段,逐漸轉型為「創新驅動型」及「內需拉動型」之發展階段,未來若進口產品或採購服務能夠實質提升品質、數量,則將是達成下一階段產業結構優化之泉源,其影響力道卻是不容小覷。

出處來源:卓越雜誌2018.7月號.NO.387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