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戴肇洋 :民眾痛苦指數 比實際更嚴重2022-07-13

[台灣醒報]

 《經研隨筆》民眾痛苦指數 比實際更嚴重

2022/07/10                     戴肇洋 

自從去年4月主計總處指出國內物價蠢蠢欲動訊息,去年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突破2%之後,迄今連續11個月維持2%以上,尤其自今年3月起連續四個月超過3%,6月更是創14年來新高達到3.59%。

電價推升物價

此外,加上7月開始調漲電價,在業者反映成本下,勢必更進一步推升物價,使得通膨壓力是否能夠在短期內有所緩和,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然而,在社會各界聚焦通膨壓力的同時,此一期間國內長期失業問題則是呈現山雨欲來之勢。從主計總處公布的失業率資料可以發現,5月長期失業人數已增加至43萬人以上,失業率創七個月來最高達到3.68%。

失業人數攀高

除了因場所歇業而造成失業人數持續增加之外,工時未達35小時人數直逼30萬人大關,創九個月來最高,更是顯示就業情勢極其嚴峻。

亦即民眾生活在通膨年增率加上失業年增率雙重上揚夾擊下所意味的「痛苦指數」,並未因政府宣揚經濟成長表現亮麗而大幅減少,反而從2017年的4.38%提高至2021年之5.94%,呈現逐年升溫現象。

尤其今年以來,民眾痛苦指數更是在CPI持續飆高疊加下,2月突破6%門檻達到6.92%,5月持續上衝突破7%創下7.07%單月新高。

薪資成長不敵通膨

此外,從可以緩和痛苦指數的受雇員工薪資觀察,在剔除物價因素後,今年前兩個月其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萬1,625元,年增僅有0.1%;實質總薪資為7萬3,227元,卻是年減0.16%,再度呈現萎縮,無疑說明薪資成長不敵通膨飆高,讓許多基層民眾的生活更加拮据。

雖然政府部分官員曾經指出,目前台灣民眾所面對的痛苦指數狀況,比美國的情形要好;但是民眾所感受的痛苦指數真相,恐將較政府公布的數據更高,甚至多年以來皆在6%以上。亦即國內CPI數據,其實與民眾的實際感受之間存在頗嚴重之差距。

惜CPI未納房價

換句話說,其癥結在現行CPI組成分成7個基本分類、395個項目中,並未與美國的CPI組成項目包括房價相同。若以去年國內房價來看,其中15個縣市平均房價漲幅皆在三成以上,如果CPI將房價的漲幅納入,通膨不太可能低於2%,民眾實際感受甚至超過10%以上,此意味著政府所公布的痛苦指數,根本無法真實反映民眾感受。

畢竟,「數字是冰冷的,民眾感受是真實的」。面對通膨持續未緩與失業可能升溫,加上家庭所得最低5%與最高5%的差距已擴大為148.6倍之下,政府與其不斷宣揚經濟情勢大好、出口續創新高,不如以更加「謙卑」反躬自省;同時透過前瞻政策替代政治考量「撒幣」補貼模式,讓社會更加公平正義,進而讓民眾分享更多美好果實,此乃消弭民眾痛苦指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