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華人教育模式與文化中國20160712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人間福報]20160712

近幾年,隨著中國大陸經濟與政治實力的崛起,加上具有華人背景的學生在各種國際學習評量上成績優異,愈來愈多人開始關注「教育」與大陸日漸興起的關聯。

為此,筆者最近應邀前往港、澳與新加坡等地,講述「全球化時代中的華人教育模式」一書。全書共二十三章,由來自全球九個國家與地區的二十七位國際學者共同執筆,包括來自大陸、台灣、香港、澳門、菲律賓、澳洲、紐西蘭、新加坡、加拿大與美國等地區專家,透過各自局內人與局外人的視角,找出世界各地區華人教育的異同及優缺點。

有趣的是,「華人教育」在英文用詞上所使用的僅有「Chinese education」一詞,無法區分大陸與大陸以外的華人教育。

由於該書並不侷限於「中國大陸」境內的教育研究;而是針對整個華人圈,包括世界各地具華裔背景的師生與教育制度加以探討;從中找出全球華人共同的教育特質;比較與其他非華裔間的教育差異。

因此,在一開始上的名詞界定與觀念溝通上,筆者就花了不少時間與各地學者進行商討。歷經幾個月的磨合,終於發展出以下脈絡:

首先從縱軸面,選擇自十八世紀中現代教育制度啟蒙的歷史發展脈絡,看當代中國大陸等華人地區教育模式的演進與發展。

其次延伸至橫切面的當東方遇見西方所發展出的模式,包括全球華人地區教育模式,是如何受到西方教育哲學與制度等影響,進而發展出多層次的教育形式。

第三部分必然要涉及華人教育模式理論與實務的探討,比較其中在各處發展的異同。最後總結世界各地華人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徵。

由於是國際上少見的大型華人教育撰寫計畫,每位作者的研究主題各有千秋,從西方影響下的華人高教模式、當杜威遇見孔老夫子、中國大陸教育政策、高教三點零發展模式、課程改革與借用模式、新課程中的教師視角,到海外地區如紐西蘭與菲律賓華文教育模式、澳洲華人新移民的教育及教養現況、華語研究生眼中的加拿大研究生教育,紐約市中英雙語學研究,到台灣課後補救教學模式、全球與兩岸化下的台灣公民教育與大學評鑑等。

其中,與文化中國等有關的學術反思,則針對兩岸學術自我殖民與高教危機、華人社會科學重建的文化復興等議題,提出探討。另外含包含一些新興的議題,如;網絡學習調查研究、儒家思想與數學教育、兩岸四地學生二○一二年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的學習時間運用之異同比較。

歸納各章發現:各地華人教育並不侷限於單一模式,而是包含三項特徵:都隨著時代而持續變動、融合東西方特色,且因歷經社會不同需求,而衍生出符合各地環境的豐富多樣且異質樣貌。

全書最後,總結華人成績出色的原因,包括:傳統文化與家庭重視教育、以考試制度選拔人才、教師地位崇高、家長及社會氛圍多重視教育、升學考試與社會用人制度等因素。作者咸認為台灣教育在華人世界中相對成熟穩健,具有發揚文化中國、融合西方精髓的優勢,切勿妄自菲薄。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