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年金改革 避免流於民粹操弄20160913

[人間福報]20160913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最近報載,林全閣揆宣布將取消公教退休人員三節慰問金,數額雖不多,但意義卻重大。

新政府以如此做可節省八億元為由,予以刪除,其中所代表的涵義,耐人尋味。

有台大退休教授表示,這樣的做法,十足對過去犧牲奉獻者無情無義。尤其是對教育工作者而言,既不尊重又不感恩,今後有多少人再願為教育犧牲奉獻?台灣的教育還有希望嗎?

筆者長年從事比較教育及國際教改研究,在探討社會重大議題時,都會注意到任何政策改革,所有問題都須考慮當初制度設計之初的社會情境與條件,不能忽略「歷史時空背景」,否則會陷入「昨是今非」的盲點與失敗中。

由於近來國民年金改革所造成的紛擾與不滿,筆者調查了若干退休教師的看法,其中一位高中老師提到,民國六十四年大學畢業,初任教職時每月只有四千五百元的薪水,扣掉租屋兩千八百元,每月只剩一千多元生活與補貼家用。

他的同學在軍中擔任中尉,每月薪資也只有六千元,但另一位同學在國內某航空公司任職,月薪卻高達四萬五千元。因此,社會上多不鼓勵家人從事軍公教等行業,認為這些是「吃死薪水」的行業,是相對沒出息。

整體而言,在那一個國民普遍低薪的年代,仍然有不少行業與民間機構的薪水頗豐,對於軍公教行業相對較低的待遇,視為畏途。因此,政府為了吸引優秀人才進入這些行業,透過退撫制度,來彌補這些人退休之後的溫飽。

這套政策原本不是問題,只是後來台灣的經濟發展遲緩,十餘年來各行各業薪資不漲反退。

加上制度修改的不完備,造成許多軍公教人員不願久任職務,服務年資一滿即辦理退休,形成世界上少有的「中年退休潮」與「十八趴公路」等奇特的現象。

有鑑於過去教改迷思中,許多重要教育政策的形成由「臨時任務編組」方式產生;透過委辦、外包方式,一旦出現問題,找不到人負責,形成「有權無責」等問題。

此次年金改革委員會的成立,不也陷入上述的外包迷思?

不但看不到年金大數據予以佐證,也缺乏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表,為民眾說明年金原委,反而是不斷聽到委員會中,充滿各種情緒性的相互攻擊等字眼,徒增社會對立與紛擾。

筆者建議,仍應要以歷年來的專業研究與建議為準則。年金改革避免流於民粹操弄,產生寒蟬效應。過程中切勿因小失大,透過削減退休人員福利,反倒打擊仍在崗位上的軍公教人員的士氣。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