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怎么防止校园网络霸凌?20180515

南方周末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在台湾,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浏览一些腥、煽、色的网站,或涉及暴力犯罪等网络内容,甚至遭受网络霸凌,可至“iWIN网络内容防护机构”检举申诉。

挪威心理学教授欧文斯(Olweus)依照霸凌手段与方式,将霸凌分为六种类型,包括:关系霸凌、言语霸凌、肢体霸凌、性霸凌、反击型霸凌和网络霸凌等。其中的网络霸凌,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许多人透过网络散布谣言、留下辱骂或嘲笑字眼,造成被霸凌者身心受挫,严重者甚至走向自杀之路,不可不重视。

校园霸凌经常是发生在校内外的学生与学生间,个体或集体持续以言语、文字、图画、符号、肢体动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间接贬抑、排挤、欺负、骚扰或戏弄他人,使他人处于具有敌意或不友善之校园学习环境,或难以抗拒,产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财产上的损害,或影响正常学习活动的行为。

如今出现的校园网络霸凌问题,已突破过去校园中直接看到的肢体或语言上的欺凌。网络世界中凭借网络媒体,潜入校园内与蔓延至校外,更具伤害力。因为人们在网络世界隐身于匿名保护之下,胆子愈来愈大,加上发言不必负责,只要机会来到,就可以在网络上针对特定对象进行攻击与霸凌,把平常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与不敢做的事,甚至是压抑的情绪,通通释放出来,造成受霸凌学生身心的伤害。

过去,日本中小学校园经常发生霸凌事件,随后,中国大陆及台湾、港、澳等华人社会也逐渐发生类似事件。网络科技盛行后,网络霸凌问题更加普遍。许多人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东亚文化圈中儒家社会强调人际关系,且认为群体的目标和需求应放在个人之上。像这种比较强调群体主义、重视高成就动机与高学习成就及成绩有关的社会,更容易造成整体社会的群体压力,形成个人自我压抑,不敢在公开场合表达意见,到了网络世界便不再自我约束。

曾有人质疑网络霸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其实,如果青少年长时间在网络上浏览,很在意网络社群的意见,就可能遇到对自己看不顺眼的人,也因而提高了被当作霸凌对象的风险。

有鉴于近年网络霸凌事件增加,台湾相关单位呼吁,父母应关心与了解孩子在哪些网站流连,教孩子“五不一要”,守护少儿上网安全。包括:不要沉迷网络影响作息、不要暴露个人资料、不要传送太过裸露的视讯及照片、不要单独赴约、不要喝别人事先准备好的饮料,及与网友要在公开场合见面。在台湾,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浏览一些腥、煽、色的网站,或涉及暴力犯罪等网络内容,甚至遭受网络霸凌,可至“iWIN网络内容防护机构”检举申诉。建议大陆最好也有类似保护青少年的专线,进行处理。

禁止使用手机是更决绝的方法。我在马来西亚参观一所华人中学时,发现这所六年制的独立中学,全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如果同学真需要使用手机,学校可以借,但必须遵守使用规则。一直有家长要求让子女带手机来学校,以方便联络。但学校几经讨论,甚至请专家来演讲,向家长进行报告沟通,好不容易才压下家长的恢复手机意见,但校长说:真的很辛苦,但为了保护学生在校学习的黄金期,校长与老师必须坚持校内禁用手机。这是马来西亚数一数二的独立中学,学习环境非常优质与多元。我十分佩服学校的决定!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