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感謝中華民國20171011

中時電子報

周祝瑛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今年9月初,筆者應亞洲生產力中心(APC)之邀,出席「生產力國際論壇」研討會,以「中華民國ROC」代表名義,發表工業4.0與各國人才培育相關演說。由於我國是該組織的創始會員,使得筆者有幸在生涯中首度以中華民國參加,內心充滿感動與喜悅。只是會後返回政大,面臨到校務會議遷移校內創校校長蔣公銅像,以及政大校歌修改歌詞的決議,兩相對照,心情有如天壤之別。

開學後,有學生詢問筆者為何要反對銅像遷移與準備傾力搶救銅像,購買安置?面對台下幾十隻好奇的年輕眼睛,筆者堅定地回答:「飲水思源、感恩圖報」8個字!我接著說道:「沒有這位老人家以及許多先人的捍衛金馬台澎,我們現在不知會如何?」筆者接著細數遷台後,三、四、五年級世代如何親眼目睹戰後物資短缺的台灣,在國民所得不及300美元,經濟發展不如菲律賓,且外有強敵逼境…。

因上一輩的老人家遭遇過228事變,曾叮嚀晚輩們要與「外省人」保持距離。原以為這輩子注定要成為二等公民,沒想到我們這群從小只會講方言、只會隨著父母唱日本歌、不懂國語的台灣囡仔,雖然上小學時有一段「鴨子聽雷」的尷尬歲月,但是很快發現這些操著濃厚鄉音的老師對我們一視同仁,努力教導!後來筆者才了解到民國38年大陸撤退時,有將近200萬人來台,包括軍人、公務員、教師、公家機關僱員等。這些人中不乏大學教師、文學與科學界的優秀人才,為台灣往後的文教、經濟、建設等各方面注入新血。
隨著他們對於唐宋古文的沉浸與薰陶、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史地探索與饗宴,那怕現今看來教條灌輸的「十二大青年守則」與「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訓示,卻也造就了年少時期的自我期許!雖然後來在民國60年間先後發生了全球石油危機、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蔣公過世、中美斷交等危機,但同時台灣國內也興建十大建設,很快締造經濟奇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更有許多人像筆者一般的年輕人,在外省與本省老師的鼓勵下,靠著一路上的努力打拚,透過教育等途徑,擺脫「貧窮世襲」。甚至透過公費留考,沒被「差別待遇」的送出國去留學,而後可以站在國立大學講堂上,作育英才。

最後,我反問學生:台灣能有今天,難道不該對中華民國說聲「謝謝」嗎?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