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課綱紛爭/別讓民粹葬送教育競爭力20150725

[聯合報]20150725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隨著總統大選的逼近,政黨團體開始借題發揮,連未成年的孩子也成為民粹動員的一員。對於高中課綱是否「微調」或「鉅調」姑且不論,但抗議學生侵入教育部長室的大動作,的確令人有一種彷彿昨日的印象,許多人在想:難道另一波太陽花運動又要開始了嗎?只是這一次年齡層更下降到國高中生。

如果這樣的舉動發生在英、美、日、德等其他先進國家,他們會如何面對這些學生及其訴求?教育當局在「教育」與「法治」間,該如何取捨?未成年的學生固然需要保護,但一旦有違法行動,可以不受法律約束嗎?另外,看到示威學生海報上的錯字連篇,連「台灣」的英文字母都拼錯了的情況,國內的課綱是否只能微調,還是真的需要好好檢討整個教育環境的提升呢?

記得二○○八年馬總統上台後,學術界曾就當時爭議中的「高中九八課綱」,提出一連串論述,包括當時的教育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願景,處處妥協討好,與暗藏「扁規馬隨﹑杜規鄭隨」等官僚習氣。高中九八課綱更涉及各科總綱訂定的倉促妥協、科學課程內容明顯落後美國國家標準,與備受意識型態干擾等嚴重瑕疵,遭到社會的批評。雖然後來鄭前部長從善如流決定延緩一年實施,但這期間未見積極進行檢討工作,各種公聽會仍然沿用政黨輪替前的課程總綱與委員等,使得文史課程中依舊充滿了意識型態,在台文中充斥著「漢人沙文主義」、李白繼續成為外國人,自然科學的邏輯被扭曲與簡化,更與過去我們一再強調「教育要回歸憲法精神」、「回歸教育本質」、「朝正常化發展」的理想,相距甚遠。

面對當前的課綱修訂,仍然可以看出這一教改迷思:許多重要教育政策的形成仍由「臨時任務編組」方式產生,透過委辦、外包方式,一旦出現問題,找不到人負責,形成「有權無責」等問題。而國家重要的教育研究智庫,依然難以有效發揮功能,在教育政策或課綱遭重大爭議時,難以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表說明原委,公告世人!於是各級學校課程,在缺乏專責機構的長期研發與監督下,一旦遇到民粹壓力,即難以不受政黨輪替之影響,有效發揮品質管理與為專業辯護!試想,明年總統大選後,是否課綱微調的問題會再度重演?屆時是否還有更小的孩子衝入教育部?教育上的民粹、法治與國家競爭力如何獲得平衡?

二○○八年前後許多人都記得扁政府的淘空金錢資產等問題,卻很少人注意到在教育上「文化資產被盜空」的問題。即使至今,課綱最大的問題之一是除了許多科目的課綱充滿矛盾與不合邏輯外,在過去意識型態的主導下,將文化資產淘空,也讓台灣人把「中國」與「中華文化」混為一談,錯失原有中華文化之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