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專家傳真-與其陷入糾葛 不如重塑「兩岸共識」20190111

[中時]

專家傳真-與其陷入糾葛 不如重塑「兩岸共識」

2019年01月11日 04:10 工商時報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一元復始、金豬迎福,兩岸關係發展卻陷入前所未有的對立糾葛。亦即在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出席「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大會中提出「習五點」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之同時,總統蔡英文先行提出「四個必須」作為兩岸關係朝向正面發展的前提之後再度表示,我們並不接受北京當局所定義的「九二共識」作為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之條件,讓2016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的僵局似乎再度籠罩更令人憂慮之陰霾。

回顧兩岸「九二共識」來龍去脈,其實可以溯及1980年代之後,隨著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開啟兩岸互動交流,帶動兩岸投資貿易日益蓬勃發展的同時,雙方為了避免因長期隔閡而造成誤解,1992年11月1日以擔任雙方窗口的台灣「海基會」與中國大陸「海協會」針對文書認證相關行政事務,分別代表兩岸政府舉行首次香港會談。其中,特別針對「一個中國」意涵進行協商,卻又因各自立場,而並未達成共識。

不過,在香港會談結束後,11月3日「海基會」依據1992年8月1日「國家統一委員會」對一個中國意涵之解釋以新聞稿的方式建議「海協會」,各自採取「口頭」表述解決歧見。該日,「海協會」則是透過電話「口頭」答覆海基會表示,「充分尊重」及接受貴會新聞稿建議,世界僅有「一個中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此乃1992年兩岸兩會以「口頭」之方式,各自定義「九二共識」始末。

很顯然地,迄今為止兩岸在「九二共識」上,針對「一個中國」意涵,究竟是「一中各表」抑或是「一中架構」?並未加以明確定義,雙方僅有透過「口頭」方式,同意各自對「一個中國」意涵之認知,而且沒有簽署共識協議。亦即兩岸在「九二共識」意涵上,台灣始終認為其屬於「一中各表」,相對中國大陸則是一直堅持其屬於「一中架構」,形成各說各話。

雖兩岸透過「口頭」方式各自表述「九二共識」意涵,但個人認為中國大陸必須尊重台灣所定義的「一中各表」,同時台灣需要理解中國大陸所堅持的「一中架構」。換句話說,兩岸在「九二共識」意涵上,與其各有各自政治立場,不如同意「九二共識」包括「一中架構」及「一中各表」兩個層面,雙方在求同存異下致力促進兩岸關係發展。

事實而言,1990年代以來兩岸憑藉「九二共識」政治基礎,除了1993年4月27日舉行兩岸分治以來首次代表官方身分的新加坡「辜汪會談」之外,2015年11月7日更進一步舉行具有國際承諾高度之新加坡「馬習會談」,可以說是兩岸擺脫「一個中國」意涵歧見,突破政治對立糾葛史無前例的重要一步。

再者,則是此一期間兩岸在此一政治基礎下,致力加強經濟交流合作,達到包括:2008年12月15日解決已隔閡50餘年通商、通航、通郵的「兩岸三通」,以及2010年6月29日完成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更是兩岸擱置政治對立糾葛,建立經濟互動往來前所未有之重要里程。

從上述的事實顯示,讓兩岸關係發展陷入對立糾葛的根源在於,雙方以「口頭」的方式各自定義「九二共識」,造成對其意涵認知的歧見;不過,兩岸關係卻又在此一政治基礎下持續發展迄今。是故,中國大陸必須承認的是,若無中華民國存在,則難維持現狀。相對而言,台灣若是希望未來兩岸朝向正常良性互動往來,則需擺脫「中國大陸必須提出更多惠台措施」幻想,俾讓兩岸關係在「對等」、「尊重」為前提之下持續更加深化。亦即唯有重塑最妥適的「兩岸共識」,兩岸始能真正朝向和平發展之路。

然而,更加重要的是,隨著兩岸經濟互動往來日益熱絡,尤其在難以擺脫的周邊「大國」磁吸之影響下,使得兩岸經濟已逐漸形成區域整合的發展型態。因此,面對目前兩岸關係呈現危機時刻之下,兩岸政府未來在「政治符號」上應該各自相互節制,避免無謂爭議,先行構築改善兩岸關係更友善的「橋樑」。畢竟,此一友善橋樑,是未來扮演促進兩岸更進一步朝向和平發展的媒介,其功能發揮與否,相對橋樑名字來得務實。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