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戴肇洋:兩岸關係維穩 始能重拾小龍之首榮光20190226

[中時 ]

專家傳真-兩岸關係維穩 始能重拾小龍之首榮光

2019年02月26日 04:10 工商時報      戴肇洋     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高雄市長韓國瑜曾感嘆:台灣過去曾為四條小龍之首,如今完全沒有任何進步,已經「鬼混20多年」。此話隨即在台灣社會上掀起許多正反解讀,甚至引發海外學者以GDP的曲線指出,新加坡從1960年起超越香港後,四條小龍排名一直是新加坡、香港、台灣、南韓的狀況,否定台灣從來不是亞洲四條小龍之首,同時批判此為意識形態所製造出來的謠言。

其實,韓市長論述旨在,由於兩岸關係陷入對立糾葛,造成近20多年來台灣不論經濟成長、貿易或者投資、薪資等指標表現,呈現鈍化現象,已經從亞太四條小龍競爭中後退。亦即說明1990年代中期之後,全球開始轉型進入知識經濟社會時代,台灣在經濟政策規劃上,不但忽略利用所具有的優勢條件,讓缺乏比較利益產業「西進」甫剛實施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進行布局,藉此加速推動經濟升級,而且採取「鎖國」政策,避免產業受到磁吸。

此一思維,除了讓台灣經濟的美好前景被迫逆轉之外,讓台灣社會的「中等所得陷阱(middle income traps)」,加速提早來臨。尤其在進入21世紀後,更是在意識型態糾葛下,造成政治紛擾不窮,甚至導致台灣經濟陷入泥沼難以自拔。儘管,2008年5月之後,兩岸關係較為緩和;但是,由於朝野政治紛擾持續,使得兩岸在推動經濟合作路途上,再三受到意識型態衍生許多障礙。

尤其是2014年3月18日,假借公民力量以「仇中」、「排中」為底蘊,突如其來的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太陽花學運,讓台灣的經濟再度受到重創。雖之後朝野協商同意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列為優先審議立法之重要法案,以作為處理兩岸ECFA後續相關協議之依據,但隨著2016年5月政權三度輪替,在藍綠政黨對「九二共識」認知之歧見下,上述法案立法迄今始終聞到樓梯響卻未見到人下樓,更加造成台灣快速沉淪為困頓的孤島。這些因素,已無疑地是近年以來台灣經濟逐漸從亞太四小龍競爭中落後之根源。

換句話說,在「民粹」民主肆無忌憚暈染下,兩岸經濟合作被迫轉折,讓台灣經濟的未來似乎已進入一個未見春暖之持續冬蟄階段。亦即公民民主已儼然成為台灣社會的高調時尚,與兩岸經濟合作相關的公共政策領域,在「傾中」、「反中」意識型態下,根本毫不重要。此一結果,不但造成兩岸服貿協議立法遭到打入冷宮,而且使得兩岸貨貿協議談判被迫擱置,讓台灣經濟在參與國際競爭上陷入形同停滯之格局。

相對此一期間,中韓FTA生效,2018年中國大陸與南韓的貿易金額達到3000億美元,直追中國大陸與日本的3400億美元,南韓樂觀推估在五年內,中韓雙方貿易金額可以增加超過4000億美元,甚至大幅領先日本。相對兩岸而言,曾經讓南韓夜不成眠的『ChiWan』,迄今反而讓台灣在兩岸經濟合作上僅能撮取「早收清單」之蠅頭小利,2018年兩岸貿易金額不及2000億美元,顯然未來南韓已無疑地將台灣遠拋在後頭。誠如是龜兔賽跑之中,一隻先行起跑卻又因認為領先在前,而選擇中途休息,導致最後抵達終點的兔子。

坦然言之,與其爭辯台灣是否曾經為亞洲四條小龍之首的事實,不如重新拾回台灣許多民眾已淡忘在1970、80年代中,曾經被國際社會讚譽為經濟發展成功典範之榮光。因此,我們期待政府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切忌沉迷於太陽花「反服貿」學運採取包裹台灣國族主義互為表裡精神脈絡中,假借國族主義意識型態堅持「仇中」、「排中」立場;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在主張與美國價值鏈結的同時,必須與時俱進加速再啟之前曾經建立卻又被割斷的兩岸經濟合作臍帶,讓台灣經濟在日益複雜急劇變化的全球經濟中,找到最佳定位。

畢竟,經濟是台灣追求生存發展無法取代的重要命脈。在中美貿易爭端是否達到真正和解結果對台灣經濟的未來影響難以預估之下,面對近年以來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與產業持續轉型,正在從製造「大國」打造成為製造「強國」的關鍵時刻,如果台灣在布局全球策略思維上,寧可陷入意識型態糾葛,採取仇視或排斥與位置相鄰最重要貿易夥伴的合作關係,最後恐將導致台灣產業喪失許多機會,甚至更進一步造成經濟走向閉關自守窮巷。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