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戴肇洋:爭辯經濟復甦型態 不如落實產業創新20210119

[中時]

觀念平台-爭辯經濟復甦型態 不如落實產業創新

2021/01/19   工商時報  戴肇洋   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由於美中貿易衝突的轉單效應,讓國外訂單、出口貿易續創新高,以及新冠肺炎病毒的超前部署,更是讓工業生產、商業活動連月成長;此外,加上台商回流投資,活絡產業動能,尤其台股於去年三月受到疫情影響短暫崩跌後,開始一路反彈,創下歷史新高,漲破高懸30年12,682點門檻,使得國內重要經濟研究機構無不上調2020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及樂觀2021年成長估值。

或許過去數年台灣經濟毫無特殊表現,2020年入秋之後瞬間呈現亮麗成績,最近部分學者專家以「V型復甦」來形容台灣經濟觸底反彈,未來情勢將會一片大好,甚至自我膨脹認為,沒有接軌中國大陸市場不致脆弱化,或是沒有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更不致於邊緣化。不過,部分學者專家則是指出,以平均值來論述經濟表現,無疑過度簡化台灣經濟隱憂,尤其掩飾國內許多產業迄今仍飽受著疫情折磨,其實台灣經濟表現屬於「K型復甦」。

無庸置疑,2018年3月以來所爆發的美中貿易爭端,在加徵關稅壓力下,驅動台商回流投資熱潮,除了提升過去二十餘年頗低迷的投資意願,以及促進台商根留台灣之外,不但讓台灣經濟利用美中貿易衝突取得最大的轉單效應,同時讓台灣產業透過台商回流投資機會蓄積更多之創新能量,進而促進經濟呈現持續成長格局。

再者,2020年1月之後所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威脅,在減少正常社交活動及增加遠距傳輸模式等需求劇增下,引發零接觸經濟、宅經濟大幅成長,讓台灣的電子資訊、通訊網路等產業創造榮景;尤其在各國實施邊境封鎖限制下,更是讓台灣的出口貿易表現,屢創新高。

比較之下,配合疫情落實隔離措施,迫使全球包括台灣在內許多國家實施邊境封鎖,造成國際觀光、航空等產業猶如雪上加霜,瞬間陷入萎縮;此外,在量化寬鬆推波助瀾下,除了造成股市呈現空前熱絡之外,同時也推升了正常匯率,導致台灣石化、機械等傳統產業因下游需求萎縮,加上匯率損失波及利潤,而陷入經營困境,讓台灣的產業朝向「K型」兩極發展。

亦即過去以來我們所採取的平均值,根本不易真實反映台灣經濟表現。也就是說,目前台灣景氣並非是國發會指出的朝向復甦階段,抑或是財政部認為的柳暗花明氛圍,而是社會仍感受的冷颼,以及庶民仍擔憂的低迷。誠如之前《經濟學人》在專欄中示警,美中貿易衝突所延伸的台商回流投資,將會因台灣市場狹小而難以無限加碼;至於新冠肺炎疫情所衍生的遠距傳輸產品需求,則是因全球疫苗問世之後受到控制而逐漸緩和。

在此同時,個人認為台灣面對前所未有環境劇變之下,尤其受到市場規模不足限制,與其爭辯經濟復甦型態,不如掌握機會落實產業創新。事實而言,從二次戰後的台灣經濟成長軌跡加以觀察可以發現,每一階段所面對的環境壓力,往往是驅動台灣產業結構轉型的力道。亦即最近數年以來,台灣經濟接踵而來的衝擊,無疑正在驅動台灣產業之創新,既是挑戰、更是機會。

換句話說,美中貿易衝突所延伸的科技、金融等層面之競合,無疑對台灣經濟型態帶來頗重大的衝擊。再者,新冠肺炎疫情威脅所衍生的AI、5G、AIoT、資安等新興科技之崛起,更是對台灣產業結構產生極嚴苛的挑戰。此意味著,如果全球貿易持續低迷,加上疫情擴大延燒,恐將讓台灣的產業更加朝向「K型」兩極發展,同時更是示警政府在擴大紓困措施的同時,必須積極規劃推動產業創新發展長期計畫。

另一方面,更加無法忽略的是,近年以來隨著電子資訊及通信等新興高端科技快速進步,全球產業運作模式已產生前所未有的急劇變革,從供給端決定產品功能需求的模式逐漸式微,轉為從需求端調整產品式樣供給的型態蔚為潮流。因此,台灣如何利用過去發展各種智慧應用所累積的成果,同時改善長期「重硬體輕軟體」思維落實產業創新,刻不容緩。

整體而言,過去兩年以來在全球籠罩美中貿易糾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烏雲的威脅之下,台灣經濟並未陷入泥沼,甚至呈現突破發展。在此同時,面對AI、5G、AIoT、資安等新興科技時代來臨,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推波助瀾,雖這些為台灣經濟的未來帶來嶄新發展機會,但卻也正在考驗台灣如何藉此加速產業創新。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