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戴肇洋:重塑預應危機 兼顧永續經濟政策20210827

[工商]

重塑預應危機 兼顧永續經濟政策
戴肇洋 –
2021.08.27

稍早之前8月13日主計總處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議指出,今年以來雖內需因疫情影響而呈現停滯,但在外需上由於全球主要經濟體景氣強勁復甦,帶動需求急劇成長,使得與主要經濟體連結極為密切的台灣,出口貿易屢創金融海嘯以來同期新高;此外,加上台商回流投資持續熱絡,再度將今年台灣經濟成長估值從6月預測的5.46%上調至5.88%,創下近11年來最高,成長幅度領先亞太其他小龍,顯示經濟正在逐漸擺脫疫情陰霾。

台灣經濟是否誠如上述主計總處所解讀的表現如此優異?甚至在亞太小龍中居冠?其實,在這些亮麗數據的背後難以掩飾的是,長期以來台灣經濟成長過度依賴外需,極易受到外在環境衝擊所呈現的脆弱體質。8月18日世界貿易組織(WTO)公開示警表示,今年全球貨物貿易指數比較去年同期激增超過20%,是2016年7月開始編制這項指數以來的新高,雖反映各國貿易正在強勁成長,但在區域復甦失衡、新冠疫情持續肆虐拖累經濟活動下,其增速呈現放緩走勢,成長可能即將觸頂。

無獨有偶,許多學者專家不斷指出,台灣經濟在樂觀坐五望六的同時,無法忽略出口貿易仍存在著包括:美中貿易爭端並未落幕,雙方貿易持續摩擦;疫情變幻莫測,歐美景氣復甦力道恐將受到影響;通膨急劇升溫可能迫使全球央行逐漸緊縮寬鬆政策,勢必影響各國經濟成長動能等三大變數。其中,以疫情發展的風險,更加難以掌握,讓台灣經濟的未來,根本無法掉以輕心,高枕無憂,必須覆前戒後,防患未然。

其實,從全球疫情的發展變化觀察,各國皆是經歷疫情高峰、平緩之後,再度掀起一波重疫、升溫,不但波及民眾生活,同時重創經濟活動。亦即這場與全球人類生存大戰之病毒,並未因各國開始接種疫苗而有所緩和,反而是其變異株種的持續衍生,不斷呈現復燃現象。換句話說,疫情爆發迄今除了檢視政府於過去一年所宣揚的「超前部署」呈現破口之外,讓我們必須重新假設台灣經濟在疫情難以達到「淨零」的威脅下,其危機不容小覷。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其實,歐美許多先進國家早已將「預應危機」加入經濟發展為「危機經濟」論述,透過科學專業共同研究,找出最佳模式作為公共政策選擇。以英國處理此波疫情為實例,其行動方案包括:圍堵、研究、減緩、減災等範疇,以科學專業實證評估為基礎,同時廣納各界建言,打造防疫兼顧經濟發展並重策略,以作為執行公共政策之依據,絕非是幾個行政官僚閉門造車,自以為是的「吾道一以貫之」粗糙政策。

事實而言,2008年美國所掀起的全球金融風暴,除了衝擊各國經濟成長之外,迄今讓全球各國始終面對不穩定及不確定的風險。在此同時,檢視目前台灣經濟所面對的外在環境,除了不易掌握這場與人類生存的病毒戰役,何時始能告終寧日之外,更加無法忽略來自包括:極端氣候的干擾、地緣政治的糾葛、軍事衝突的威脅等危機。

面對這些已難以擺脫的危機環境之下,個人認為,在致力追求經濟持續成長的同時,更加需要加強建立自主預應危機能力。亦即台灣若要永續經濟發展,則需未來在政策規劃思維上與時俱進,從如何降低經濟受到衝擊,轉型為如何提高經濟預應危機韌性,進而構築更具有安全及挑戰的經濟體質,使得台灣經濟在受到衝擊後能夠快速復甦。誠如孫子兵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因此,政府與其不斷宣揚台灣各項經濟指標呈現亮麗數據,讓今年經濟成長可以達到5%,甚至超過6%的表現,不如借鏡歐美先進國家處理「預應危機」經驗;同時,認真思考台灣經濟所存在的脆弱體質之下,除了採取滾動式、全面性重新定位防疫政策,安撫社會不安之外,必須聚焦從預應危機的思維切入,藉以規劃更具有韌性的永續經濟政策。唯有如此,始能讓台灣的經濟避免爆發系統性的風險或崩潰性之威脅。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