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戴肇洋-小數字大關鍵:解開經濟無感迷惑20180529

[中時]

2018年05月29日 04:09                     戴肇洋       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蔡總統任期屆滿兩年,執政團隊為讓社會各界感受政績,從今年春節起利用各種公開場合大肆宣揚去年各項經濟指標,包括:經濟成長率2.6%,近3年來最佳;失業率3.76%,近17年來新低;外銷訂單金額4928億美元,年增率11%歷史新高;出口金額3174億美元,年增率13%近7年來最大增幅;股市持續萬點行情期間,創下近28年來新高;上市上櫃公司整體營收32.7兆元,創下歷史新高等頗為亮麗。

此外,為能解決低薪魔咒,除採取公部門加薪外,透過不斷道德勸說私部門能夠配合加薪。5月1日公開表示,去年勞工月薪平均49,989元,創下歷史紀錄;5月14日更進一步指出,雖國內薪資從2000年起陷入停滯現象,但2017年實質月薪平均42,271元,呈現明顯成長,尤其2018年第1季實質月薪平均更是達到59,852元,是近18年來同期之新高等極為顯著。

儘管,我們肯定執政團隊各項經濟指標表現;然而,這些頗亮麗顯著的數字公布之後,卻未引發社會各界共鳴,反讓蔡總統執政民調滿意比重持續下滑。探究其原因,除部分經濟指標未能從「國際」比較的角度進行論述外,許多經濟指標因「標的」比較的相異而呈現不同之論述,使得執政團隊所公布的「小數字」難以讓社會各界有所感受之「大關鍵」。

先從「國際」比較來說,在經濟成長增加幅度不如全球平均時,將其說成近年以來表現最佳;在民間投資實際到位金額持續停滯時,將其說成招商承諾金額超越以往水準;在外資頻繁進出資本市場時,將其說成來台投資意願持續熱絡;在製造產品出口全球比重排名不斷下滑時,將其說成出口年增創下近年以來最大增幅;在服務輸出金額退至亞太四條小龍之末時,將其說成附加價值逐年提高成為促進經濟成長動能。

再就「標的」比較而言,在景氣燈號持續低迷紅燈訊息難以重現時,將其說成股市超過萬點期間持續最久;在國債未償餘額累計不斷增加時,將其說成稅賦收入大幅成長;在受僱勞工薪資屬於時間序列逐年遞增時,將其說成創下歷史新高;在家庭儲蓄率不及20%時,將其說成國民儲蓄率超過30%;在觀光相關行業景氣衰退、旅店被迫求售時,將其說成其他國家來台旅客(包括過境)急增替代陸客銳減、觀光收入再度成長。

為何前揭數字在統計論述上有如此之不同?其實,從古至今,我們可以發現部分政府官員為了彰顯其政績取悅高層,而經常將檢視政府治理各項工作缺失,藉以作為政策調整依據的「數字管理」,進行轉化採取「管理數字」加以呈現。亦即將真實的數字以不同之統計論述鋪陳許多虛假陷阱,同時針對不佳數字進行詮釋美化,以降低社會各界對政府治理缺失之負面批評。

換句話說,過去20餘年以來,許多與民眾相關的政策在浮誇、虛假文化日積月累暈染下,逐漸形塑寒蟬效應,久而久之上位者不願聽取下位者忠言逆耳。亦即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為迎合上位者的需求,最後將「數字管理」轉化為「管理數字」,很自然地造成官僚體系報喜而不報憂,將國家實力的衰退以不同的統計論述方法呈現四海昇平,導致過去以來夙夜匪懈勵精圖治所建立的台灣經濟競爭優勢喪失殆盡。

無庸置疑,目前台灣經濟所面對的困境,並非一朝一日所造成的現象,而是長期持續延伸所累積的結果。不過,如果我們以「數字管理」的方法檢視過去兩年各項經濟指標,勢必可以發現執政團隊在政策規劃上所存在的許多缺失;相對而言,如果我們以「管理數字」之思維加以鋪陳,雖使得各項經濟指標表現呈現亮麗顯著,但卻讓社會各界難以共鳴。

誠如蔡總統在2016年選舉前曾語重心長地表示,若僅是從成千上萬數字中,找出對自己有利的數字,沒有掌握民眾感受,則此種是令民眾失望的政府。在此同時,蔡總統任期已經過半,如果始終認為以其「經濟表現頂住四方砲火」的論述可以說服社會各界,卻又忽略在經濟政策上所呈現的缺失,尤其是無視企業投資台灣的力道不足,除讓揮之不去的低薪困境無法有效解決外,恐將使得社會各界持續無感,如此一來,不久之後政黨勢必再次輪替。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