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戴肇洋:台灣正在步上日本「低端社會」後塵20181002

[中時]

觀念平台-台灣正在步上日本「低端社會」後塵

2018年10月02日 04:10   工商時報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眾所周知,日本安倍於2012年復出接任首相後,為能重振已陷入長期低迷的日本經濟,仿效美國「雷根經濟學(Reaganomics」治理經驗提出「安倍經濟學(Abenomics)」,2012年推動「積極的金融政策」、「靈活的財政政策」、「促進發展的民間投資政策」等三支箭之後,2015年再度推動「孕育希望強大的經濟」、「構築夢想的育兒支援」、「安心的社會保障」等三支箭,希望藉此建立日本更完善的社會體系。

不過,若以此一期間其所呈現的數據來看,其實並非十分成功,勉強以「曇花一現」來形容。探究其關鍵,誠如經濟學者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在其《低端慾望社會》一書中指出,日本在經濟泡沫後呈現:薪資陷入停滯及購屋背負風險,年輕族群寧可租房或願與父母同居;少子化、超高齡社會壓力,年輕族群失去志氣與願景;長期低薪或隨時失業威脅,年輕族群失去物質和成功慾望,淪為宅男宅女,利用銅板價格依賴超商購物生活;銀行冗資過多被迫長期微利,年輕族群懶得貸款從事創業等「低端社會」現象。

亦即安倍首相忽略目前日本社會狀況,早已今非昔比,在上述惡性因素不斷循環下,讓日本陷入「低端社會」之困境。換句話說,二次戰後日本嬰兒潮一代出生之後,因陷入貧窮缺乏物質環境,誘發嬰兒潮一代為能積極扭轉人生,而抱持朝向成功信念,孕育充滿事業奮鬥決心,在這些良性因素相互作用下,促進日本社會呈現蓬勃現象。

無獨有偶,日本社會所存在的問題,其實是目前台灣社會正在面對的困境,甚至已經達到危機地步。亦即1990年代中期之後,台灣許多政策在規劃上,部分官僚缺乏經濟前瞻動向素養,加上無法洞察社會趨勢能力,造成其在執行上僅能採取老方法、老藥方加以敷衍或因應,導致台灣社會在無形中正在步上日本「低端社會」後塵。這些政策所呈現的實例,不勝枚舉。

先從面對人口老化危機來說,聘僱了24萬社福外勞來台,另外產業外勞有42萬多人,雖然解決基層勞工不足困境,但高端人力薪資偏低,以及移民政策僵硬,在難以吸引高端人力來台貢獻的同時,卻又因中國大陸政策磁吸效應,而使得台灣高端人力不斷西進外流。尤其是長期偏差錯誤的教育政策,衍生基層技術人力不足,導致台灣產業轉型遲緩,也造成了台灣經濟升級陷入停滯。此外,隨著人口老化趨勢,未來內需消費力道50%以上恐將來自這些退休老人,卻未見到政府妥適規劃如何促進這些退休老人增加消費因應措施。

再就金融體系閒置資金始終超過10兆元以上而言,雖政治解嚴促社會更加自由開放,但在財團派系挾持下衍生許多政客。這些政客在提及產業發展、低薪困境時,並未思考為何資金不願投資台灣不斷外流?為何資金無法留在台灣從事創投?使得許多具有雄心希望從事創投年輕族群被迫前往中國大陸尋找金援,導致人才西進外流更加嚴重。亦即台灣並非資金不足,而是缺乏投資台灣策略。但是,現行法令卻對創投興櫃股票限制頗多、稅賦更重,完全逆向而行,若希望鼓勵新創投資,則更加需要鬆綁興櫃法令,吸引年輕族群投入創新創業。

換句話說,近年以來台灣社會呈現的是:經濟成長衰退、投資意願低迷、薪資增加停滯、民眾消費銳降等狀況,讓社會結構顯示嚴重「經濟低端化」的「市場低級化」現象。舉例來說,今年以來台灣各地搶購衛生紙之亂;搶辦電信「499」之亂;百貨商場年度優惠折扣不高,卻又造成鄰近路段交通塞爆;新開賣場免費早餐不及百元,引發民眾浪費時間排隊等待。這些奇怪現象似乎顯示,台灣正在陷入「低端社會」危機最貼實的寫照,讓台灣的社會逐漸向下沉淪,進而可能陷入長期低端打轉。

儘管,台灣步上低端社會現象顯示民眾頗為「順天樂命」,在生活上容易滿足「小確幸」;但是,這些「小確幸」是否說明台灣民眾在政府無所作為下,愈來愈沒志氣、願景,愈加懶散、貪婪,不思奮鬥、放棄進取?一旦社會已陷入如此「瘋狂」的情境,其實代表社會已淪為日益底層之困局。若政府再三忽略目前台灣社會所陷入的低端社會危機,反而陷入自我感覺良好,則未來其對台灣社會的傷害,恐將不容小覷。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