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戴肇洋:台灣經濟情勢 樂觀中藏陰霾20180718

[中時]

專家傳真-台灣經濟情勢 樂觀中藏陰霾

2018年07月18日 04:10 工商時報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延伸去年朝向穩定樂觀態勢。最近,聯合國(UN)、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國際經濟預測機構預估,2018年全球經濟成長可以達到3.1%~3.9%,創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新高;其中,除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成長表現優異之外,先進國家也呈現了相當幅度成長動能,說明全球經濟將擺脫十年之前的陰霾。

在全球經濟持續熱絡狀況帶動下,台灣經濟亦不例外。依據主計總處資料統計,年初以來景氣持續擴張,包括:工業生產、外銷接單、出口金額、製造業銷售量等指標表現亮麗,將今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從之前所預估的2.48%上調至2.60%;再者,最近國內經濟預測機構先後公布今年台灣經濟展望,其成長率預估大致介於2.30%~2.62%之間,顯示台灣經濟逐漸突破困境。

儘管,最近國內官民經濟預測機構不約而同肯定今年台灣經濟表現,但是,在此同時卻又許多學者專家再三提出警訊,切忌因目前經濟數據上揚,而陷入自我感覺良好迷失。換句話說,去年以來台灣經濟情勢在朝向樂觀發展的背後,其實仍隱藏著許多內、外在陰霾,這些不利因素對未來台灣經濟成長動能的威脅,不容小覷。

先從內在因素來說,雖今年台灣經濟成長幅度不斷上調,但其實仍落後於全球平均水準,而且不如亞太其他三條小龍成長表現。探究其核心癥結在於,近年以來國內民間企業投資意願持續低落。依據金管會銀行局資料統計,截至2018年4月為止國內銀行機構存款總額累計37.37兆元,相對放款總額累計卻僅27.39兆元,過剩閒置資金高達10兆元。亦即台灣經濟成長低迷並非資金存量「少」,而是民間企業投資意願「低」,若長期未能注入新活水,則無法產生新動能,如此經濟成長不但不易突破3%,甚至未來三年難以維持2%。

其次,軍公教年金改革上路衝擊內需成長動能。若按政府規定,二年之內將軍公教18%優惠存款利率歸於零及十年之內將退休人員所得替代循序調降至60%,則使政府財政節省1.4兆元。然而,這些國庫支出節省份額,也意味著降低特定族群消費需求。亦即此次年金改革採取逐年調降所得替代模式,在遭剝削與不安定等預期心理影響下,恐讓這些特定族群因消費需求逐年遞減而波及內需成長動能。此外,加上勞動人口減少、薪資成長停滯等風險隱憂,最後將會因整體內需成長動能日益緊縮而影響經濟成長幅度。

再就外在因素而言,其中最為受到矚目的是,今年3月以來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摩擦不斷升溫,未來是否更進一步引發保護主義復燃,導致國際出口市場陷入萎縮。由於美中兩強是台灣的重要貿易夥伴,一旦貿易爭端持續僵持,美國所聚焦的智慧財產、核心技術等關鍵領域,雖其對台灣產業的影響不大,但若從供應鏈結及三角貿易等兩個層面加以評估,則將避免不了受到衝擊,甚至牽連台灣經濟成長最重要引擎的出口成長力道。

另一方面,則是地緣政治衝突加劇,是否延伸引發油價波動,使得國際原料價格上揚;美國貨幣政策採取升息縮表趨勢,是否擴散引發匯率震盪,導致國際貨幣體系不安;新興市場國家政府債台高築,是否蔓延引發財政危機,造成國際經濟再度衰退。再者,歐盟、日本今年首季經濟成長表現不佳,是否顯示國際經濟景氣呈現中挫現象?甚至意味全球經濟成長達到高峰臨界?這些不利因素變化,勢必影響未來台灣經濟成長空間。

很顯然地,目前台灣經濟其實仍摻雜著許多負面因素,除了受到國內投資、貿易、消費三具引擎無法同時發動影響之外,在國際環境風險因素可能加劇下,恐將緊縮未來成長表現。因此,我們希望領導國家的高層及協助抹粉施脂之政府官員切忌因部分經濟指標表現轉佳,而陷入「台灣經濟目前是過去20年來的最好狀況」自我感覺良好迷失。特別是在人口結構老化、新興創業遲緩、就業缺口嚴重、有效需求不足潛在經濟危機之下,面對民間企業投資意願持續低落,其所衍生10兆元的過剩閒置資金,豈能視若無睹?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