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戴肇洋:正視台灣家庭負債比重惡化警訊20171205

[中時電子]

 工商時報          戴肇洋       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時序邁入尾聲,由於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回溫,逐漸擺脫景氣低迷陰霾,美國、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經濟成長表現,均較去年為佳,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首次呈現同步擴張。此外,中國大陸雖近年經濟成長略為減速,但今年仍然可達6.8%,略高於去年的6.7%;至於東亞地區經濟成長力道,也是十分強勁。在全球景氣熱絡帶動需求擴張下,11月24日主計總處再度上調今年台灣經濟成長幅度,預測可達2.58%,是最近三年以來之新高。

 雖政府部門樂觀認為台灣經濟開始復甦,但社會各界似乎未有所感,其中一項關鍵因素是,長期以來未受重視非屬政府正式統計指標的「家庭負債比重」呈現惡化趨勢。不久之前,德國安聯金融集團所出版的全球財富報告特別指出,最近三年台灣家庭負債金額不斷增加,從2014年的新台幣14.18兆元,成長到2016年的15.16兆元,平均每戶家庭負債達到新台幣168.5萬元。若以2016年其占GDP之比重達到87.5%來看,不但超過全球平均的64.6%,而且超過亞洲平均(不含日本)的46.6%,在亞洲僅次於南韓,名列全球前茅。

在此同時,部分學者專家以2016年安聯金融集團的報告來看或許認為,台灣家庭金融「淨資產」成長9.6%,超過「淨負債」成長4.8%,尤其人均資產高達340萬元,在亞洲僅次於星、日兩國,顯示台灣家庭債務壓力緩衝空間頗為充足。然而,我們無法忽略的是,近年以來台灣家庭負債比重不斷攀升,未來恐將讓其成為壓抑經濟成長的障礙,甚至「逆襲」銀行體系財務表現。

為何台灣家庭負債比重持續增加,2016年其成長率甚至是經濟成長率的兩倍以上。探究其癥結在於,2000年之後,由於台灣投資表現持續低迷,導致產業結構升級轉型遲緩,在造成薪資成長陷入停滯之同時,民眾最主要財富,同時是最主要負債之房屋在市場投機炒作下價格大幅上揚,使得民眾「房貸」負擔急劇上升。雖2015年之後,台灣房價因「房地合一」稅制完成立法,而呈現下修趨勢,但房貸占家庭負擔之比重仍然頗為沈重。

依據聯合徵信中心資料統計顯示,至今年7月底,個人貸款共計13兆7531.7億元、貸款人數達到460萬5610人,人均貸款298.9萬元;其中,房屋貸款7兆7043.6億元、貸款人數200萬0483人,人均房貸384.1萬元,兩者均創2012年5月以來新高。再者,從內政部營建署106年第2季房價負擔能力指標調查統計中發現,目前民眾房貸負擔占其月可支配所得之比重(中位數住宅價格貸款每月攤還金額/家戶月可支配所得中位數),達到38.9%。

不可否認,前揭乃是近年隨著全球化潮流,在國際分工比較利益架構之下帶動既有生產線外移之同時,民間投資卻又持續低迷,新興創新產業發展遲緩,造成勞動需求減少,勞工議價能力下降,導致薪資成長停滯。此外,加上現行租稅法規的扭曲及工時制度之僵化,使得受僱人員報酬占GDP之比重,從1995年的50.1%下降至2016年的43.8%;相對企業盈餘,則是從30%上升至35%。亦即說明,此一期間國內受僱人員未能分享經濟成長成果。

儘管,之前政府利用行政命令加薪或採取道德勸說企業提高薪資,希望透過公私部門加薪,藉以擺脫薪資成長停滯,進而帶動消費及投資增加,達到促進經濟持續成長。不過,公部門調薪與否,得視政府財政收支情形,至於私部門調薪與否,則是涉及產業發展趨勢、企業獲利程度、個人績效表現等狀況,其實均都難以掌握。

很顯然地,台灣陷入「低薪」泥沼,不但造成家庭負債比重增加,甚至可能使得經濟持續成長力道更加脆弱。因此,若要輕減家庭負債壓力及促進經濟持續成長,除了加薪之外,必須加速產業結構轉型與創新,尤其需要落實「三不」策略,包括:不要將國際已經邁入成熟的產業複製作為發展方向;不要將薪資成本較低國家的產業引進作為發展標的;不要將完全依賴價格競爭的產業扶持作為發展選擇。也就是說,台灣未來在產業發展策略上,唯有朝向「高端化」、「獨特化」與「異質化」,別無他途。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