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戴肇洋-採取「苦笑曲線」重返台灣製造優勢

2017年11月22日 04:10 工商時報           戴肇洋     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
1992年,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在推動「再造宏碁」過程中,提出「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理論作為發展策略,進而將其修正為「產業微笑曲線」理論。亦即在追求附加價值理念下,將廠商利基或產業鏈結假設為微笑嘴型所形成的一條朝上曲線。其中,微笑曲線中間下端在競爭激烈下,是屬於附加價值較難以上升的製造生產;相對微笑曲線的兩端是屬於附加價值較高,包括左邊是全球性競爭的研發設計,以及右邊是在地性競爭的品牌行銷。

此一理論提出之後,除掀起國內產官學研各界廣泛探討,以及透過各種模型加以實證外,與其相關的論述,已成為台灣許多廠商從事升級轉型方向,創造自有品牌進軍全球重塑形象的圭臬,甚至是台灣許多產業規劃長期發展策略,建立自主技術領先國際脫穎而出之基礎。換句話說,未來不論廠商在面對競爭上,或是產業在迎接挑戰上,應該朝向微笑曲線兩端發展,亦即加強左邊智慧財產的創造,以及加強右邊顧客導向之服務。

然而,二十餘年以來,雖台灣廠商在市場佈局上透過西進、南向等方向延伸發展,台灣產業在技術累積上則是經歷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產業創新條例等政策支持協助,但此一期間,我們卻又發現,不但廠商難以朝向附加價值較高的品牌行銷區塊移動,而且產業更加不易邁入附加價值較高的研發設計領域定位,導致迄今為止廠商仍仰息於跨國企業主導重要市場之下賺取微薄利潤,產業仍依存於先進國家掌控關鍵技術之下分包低階加工。

為何目前台灣淪落至如此不易擺脫的宿命?探究其癥結在於,台灣市場規模不大,一般難以利用國內行銷通路作為試驗,自行創造獨特的全球品牌,加上技術能量薄弱,更加不易透過國內研發體系作為架構,自主建立領先之國際技術。亦即不論投入自行創造品牌,或是投入自主建立技術,其所需要的資源從人脈、經費至管理、風險,並非以中小企業經營模式為主的廠商可以承擔,也非以委託加工發展型態為主的產業可以肩負。

在此同時,個人認為台灣面對既有市場規模及技術能量限制之下,若要取得一席之地,則需從「反向」的思維切入附加價值曲線。換句話說,未來台灣在資源配置上,與其投入較缺乏競爭條件的研發、品牌,不如投入已具有競爭基礎之創新、製造。亦即我們並非忽略研發、品牌,而是有效利用逐漸被遺忘的長期以來委託加工所累積孕育的製造經驗,透過創新元素驅動,將上述「微笑曲線」下端分包利潤較微的低階加工,翻轉成為微笑嘴型之「苦笑曲線(Sullen Curve)」上端主導附加價值較高的高端製造,構築競爭優勢。

事實而言,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在服務業相關領域邁入高度發展的同時,開始調整產業競爭策略,不論之前美國所推動的「重返製造」目標,或是最近中國大陸所規劃的「2025達到製造強國」願景,乃是將製造業朝向「高端製造」升級,列為國家未來追求生存發展的競爭策略。

此外,誠如在國際評價上,提及德國製造,我們始終稱許其產品符合高端品質、耐用安全,提及日本製造,我們則是肯定其產品具有高端技術、多元功能,兩者均能透過高端製造延伸產品附加價值,進而構築競爭優勢;相對提及台灣製造,迄今似乎仍停滯在其產品「創新元素」不足、「製造品質」偏差形象,導致難以創造附加價值,提高競爭優勢。

畢竟,「製造」是台灣追求生存發展的根基,完善厚實製造業是健全發展服務業之前提,兩者相輔相成。再者,推動台灣製造朝向高端升級,同時兼顧研發、品牌,進而創新附加價值,不但可以促進產業結構轉型,而且亦可藉此擺脫薪資停滯困境。因此,面對國際經濟景氣渾沌、全球產業鏈結重組之下,唯有透過「苦笑曲線」邁入高端製造,建立競爭優勢,始能在全球化發展趨勢與區域化整合潮流中,立於不敗之地。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