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台灣經濟還在望春風20151203

[中國時報]20151203

戴肇洋(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

由於出口連續九黑、投資持續低迷、內需消費轉冷,11月27日主計總處公布今年第三季國內GDP負成長 0.63%。不過,因邁入傳統旺季,以及政府投入40.8億元「消費提振措施」等正面因素,預估第四季國內GDP可以正成長0.49%,故主計總處認為,今年國內GDP成長勉強可以「保一」,達到1.06%。

至於明年經濟展望面,在主要國家持續實施量化寬鬆政策與推動經濟提振相關措施方案加持下,國際經濟動向因全球需求回溫,而逐漸復甦。此一趨勢,將有助於台灣出口逐漸擺脫陰霾,促進經濟景氣循環從目前的「U型」谷底,轉為擴張上揚。

儘管我們樂觀期待台灣經濟朝向復甦之路,然而不能忽略的是,國內市場規模狹小,內需消費成長空間不多,往往因部分因素影響,而受到限制,屬於高度依賴外需淺碟經濟型態,使得出口成長是拉抬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因素。不過,因外需持續疲軟,而自6月起出口持續兩位數字衰退幅度,恐將難以縮小,加上電子廠商庫存水準偏高、油價低檔、廠商資本支出偏低等負面因素,使得社會各界對未來台灣經濟成長仍瀰漫著悲觀的氣息。

亦即將影響未來台灣經濟成長與否的風險因素,並非完全可以操之在我。這些風險因素,其實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觀察:

先就內部風險因素來說,由於台灣產業投資與出口過度集中電子、資訊領域一枝獨秀同時發生,加上未能配合內外經濟環境劇變加速升級轉型,提高台灣產業因應國際經濟景氣循環風險;尤其近年「紅潮」崛起,逐漸替代台灣產業供應體系。此一結果,不但造成青年薪資成長停滯,而且在面對市場需求下滑時陷入被迫無薪休假困境,甚至淪為失業為危機。

此外,區域經濟整合蔚為潮流之下,尤其競爭對手南韓與大陸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將攸關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兩岸ECFA,其後續服貿協議在簽署後卻又陷入立法爭議,導致兩岸貨貿談判也因如此造成延宕,讓台灣的產業藉此連結大陸內需市場,進而佈局全球機會,恐將逐漸流失。

再就外在風險因素來看,由於中東地區IS暴行,從年初至最近法國巴黎與西非利馬所引發的恐怖攻擊事件,造成各國風聲鶴唳,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效應逐漸擴大;大陸經濟過去高投資率、高儲蓄率、高貿易依存度、高經濟增長率等「四高」政策,雖促進其經濟崛起,但卻也衍生危機,使得其被迫減緩成長力道,必須加速調整經濟結構,此將削弱引領全球經濟復甦動能。

另一方面,歐盟部分國家主權債務危機暫緩,經濟卻未明顯好轉,歐洲央行決定持續實施量化寬鬆政策,雖讓其經濟擺脫衰退危機,但卻可能再次導致金融市場震盪,進而抑制貿易成長動能,甚至降低進口需求。再者,美國聯準會(Fed)若12月如期升息,則其恐將導致全球股市、黃金、原油及大宗穀物價格波動,更進一步衝擊已頗為脆弱的新興市場經濟。

很顯然地,迄今為止國際經濟動向混沌不明。因此,如何以極其慎重秉持全局的眼光及長遠之角度深入籌謀,找出可以撥雲見日的策略,讓台灣的經濟脫胎換骨,至為重要。

(2015年12月3日中國時報A13版「時論廣場」)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