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大陸建立小康社會的努力方向 [旺報]20151126

戴肇洋:大陸建立小康社會的努力方向 [旺報]20151126
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副執行長 戴肇洋

受到全球所矚目的中共第18屆第5次中央委員會議,已於10月下旬結束。此次會議最重要的主軸是,審議通過從2016年至2020年實施攸關未來中國大陸經濟是否創新轉型、社會是否脫貧均富的中期發展規劃:「十三五」規劃所訂定的各項政策綱領。

觀察中國大陸未來「十三五」規劃方向,除調整目前「十二五」規劃所存在的落差外,將致力於推動包括:經濟持續中高成長、產業朝向高端創新轉型、擴大服務領域對外開放、提高內需消費、減少價格干預、加強文明生態建設等政策綱領,其最重要的亮點是,希望於2020年中共建黨百年時建立小康社會,達到邁入先進國家之林的目標。

回顧中國大陸過去三十餘年以來改革開放,雖其GDP規模快速成長,已經取代英、德、日等先進經濟體,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但若從其改革開放之後各次五年中期發展規劃路線加以分析可以發現,迄今擺脫不了以「發展主義」為論述基礎,實施可以展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之路線,藉此持續以促進經濟成長為邏輯來舒緩社會改革之壓力。

換句話說,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在經濟快速成長過程中,其社會結構卻同時衍生了許多問題,不論區域之間的貧富不均,或是族群間的貧富不均,未能隨著經濟成長逐漸縮小,反而日益惡化,其不均程度已經危及社會安定。亦即中國大陸未來在追求小康社會的同時,必須創新經濟成長模式,其不但必須保障經濟弱勢者的基本需求,而且需要促進經濟強勢者之成長動能。

先就保障經濟弱勢者的基本需求來說,其核心是提高國民所得之水準。由於國民所得增加為擴大內需消費的前提,所以在十三五規劃中依據市場機制調整、企業自主分配、平等協商、政府監督原則,希望以最低工資水準的年均成長,達到五年之內國民所得倍增目標。不可否認,此乃過去多年以來工資收入佔GDP之比重增加有限,國民未能共同分享經濟成長所帶來之成果。由此顯示,未來大陸領導高層將會採取強制手段,迫使企業將超額盈餘移轉為提高職工所得,如此不但可以增加內需消費動能,同時亦可維持社會安定。

再就促進經濟強勢者之成長動能而言,其重點是落實生產資源之分配。由於中國大陸長期以來以國家資本主義為主導,其國有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張,壟斷絕大部分資源,讓具有促進社會安定與增加就業機會的小微企業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形成「國進民退」現象,連帶造成社會貧富不均更加懸殊。這些弊病終於敲醒中國大陸領導高層,決定積極扶植小微企業創業,希望藉由小微企業發展,增加國民所得水準,讓改革開放得來不易的成果,並非屬於少數特殊利益人士獨佔,而是能夠擴大全體國民共同分享,達到藏富於民。

很顯然地,面對近年已日益多元開放及不斷衝突對立的社會之下,中國大陸領導高層瞭解經濟持續成長是促進社會安定不可或缺的元素,唯有以改革財富分配來化解。因此,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在改革財富分配上,除國民所得的提高與合理分配外,將會更加重視生產資源之調整與重新分配,期待透過創新經濟成長模式,落實公共服務均等化及社會保障普及化,藉以縮小城鄉落差、消弭貧富不均,進而達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康社會之目標。

(2015年11月26日旺報D2版「民意論壇」)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