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大陸閱兵意在資源外交20150911

[旺報]20150911
戴肇洋(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副執行長)

中國大陸以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9月3日在北京閱兵,姑且不論1949年建政的中共辦理此項受到全球矚目之70周年盛典,是否明正言順?然而,我們無法忽略的是,中國大陸在經濟崛起後對外不再「韜光養晦」,其背後所隱含的國際政治經濟意義。

此次中國大陸共計邀請49個國家參加,雖歐美先進國家領袖大多婉拒出席,但仍有30個國家,包括:俄國、委內瑞拉等國家在內元首或政府高層出席。由於這些國家大多是屬於天然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過去主要依賴歐美先進國家進口其天然資源,卻又因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後經濟復甦緩慢,而導致需求下降,所以此時特別需要加強與中國大陸高層之往來,期待中國大陸增加進口其所生產的石油、天然氣、大宗穀物等資源,或是擴大投資協助其產業發展,以挽救目前其經濟陷入疲弱之困境。

無庸置疑,中國大陸加入WTO之後10餘年期間經濟總量快速成長,不但超「德」越「日」經濟體,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不過,其在入會時並未被認定為具有市場經濟地位(Marker Economy Status),為能顯示其經濟對國際之間的影響力與主導權,除透過洽簽雙邊FTA,拓展國際市場外,積極推動以亞太為主的區域經濟整合,希望各國承認其具有市場經濟地位。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中國大陸加強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亦有穩定生產資源來源目的。雖中國大陸擁有頗豐富的天然資源,但由於其人口龐大,加上耗能產業投資比重偏高,在國家謀求生存與經濟永續發展策略考量下,必須優先選擇天然資源相對較豐富的國家,例如:與海灣國家之合作聯盟、與南部非洲之關稅同盟,以及與俄國、澳大利亞、巴西、委內瑞拉等國家進行FTA之洽簽。

尤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由於中國大陸所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少,使得其成為拉抬全球經濟復甦重要力道,更加顯示其國際政治地位。特別是其國有企業,也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之下,挾藉龐大資源併購先進國家部分跨國企業,進而掌控許多生產資源。

換句話說,此一對外布局思維,可以說是近年中國大陸積極推動的「睦鄰策略(Neighboring County Relations Strategy)」之一環,其目的旨在延伸外交政策,同時藉由雙、多邊合作協議或FTA,促進中國大陸邊境地方與FTA夥伴國次區域的經濟發展,更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合作,例如東協加一、與南韓的FTA,甚至未來東協加三、東協加六等,不但可以深化與亞太國家之經濟合作,而且亦可達到穩定資源供給安全。

很顯然地,近年中國大陸採取多元化、多層次策略,在參與包括與各國簽署FTA或推動區域經濟整合在內的國際經濟事務上,乃是透過經濟實力作為外交後盾,除展現拓展經濟空間,以確保貿易大國地位的無比雄心外,同時藉此更進一步與美國爭奪主導國際政治經濟之舞台。

坦然言之,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崛起與成長,其經濟實力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與主導權日益提高,甚至可能從經濟「強權」逐漸發展成經濟「霸權」。面對此一發展趨勢,未來其是否將威脅著亞太區域的平衡,甚至已危及至全球經濟之安全,在引發許多國家對於其所推動的睦鄰策略有所質疑之同時,頗為值得我們密切加以觀察其可能動向,進而未雨綢繆,研擬因應之道。

資料來源:2015年9月11日旺報D2版「民意論壇」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