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年金改革別忘退休基金管理創新[工商時報]20160414

年金改革別忘退休基金管理創新[工商時報]20160414

戴肇洋/台灣競爭力論壇副執行長、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隨著政權輪替在即,從其已浮現的治國輪廓中可以看出,年金制度已列為最重要的改革項目之一。亦即面對人口結構快速老化及政府財政日益惡化壓力,在老有所終傳統思維下,將會推動改革年金制度、延長退休年齡等政策,以緩和對社會安全所帶來的衝擊,進而構築一套較完善無虞的退休體系,讓民眾的老年經濟生活獲致保障。
回顧國內推動年金制度改革始自1985年,歷經軍公教退撫從「恩給制」修正為「提撥制」;軍階限齡退役,以及公教「五五專案」鼓勵退休;勞工保險退休從一次給付增加為年金給付,同時逐年提高保險費率與延長給付年齡等改革。不過,遺憾的是, 2008年之後在各項退休年金開始呈現危機徵兆下,公務人員退撫制度改革,因朝野政黨政治的糾葛,加上選票之考量,而導致修法被迫擱置;至於軍教退撫制度改革,則是因主管單位藉口,而未見修法踪影。
從前揭中可以發現,藍綠政黨在執政時採取不同措施,希望從「少繳、多領、早拿」調整為「多繳、少領、晚拿」推動年金制度改革,尤其以調整不同職業類別年金所得替代為改革核心。然而,現行退休體系第一層的社會保險因不同職業類別年金提撥費率與負擔不同,而所提撥的額度有所差異;第二層的職業年金則是因不同職業類別雇主與薪資結構不同,而所提撥的額度更是有所差異。亦即在多元複雜退休體系下,難免因涉及個人利益衍生信賴保護原則爭議,而導致修法陷入延宕困境。
不過,在社會各界將推動年金制度改革核心聚焦於如何提高保險費率、降低所得替代與延長給付年齡的同時,似乎忽略現行政府各項退休基金投資操作績效欠佳,其實是造成年金陷入破產危機最重要的關鍵所在。
依據監察院審計部曾經針對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勞工保險、新制及舊制勞工退休、國民年金保險等退休基金投資調查報告,由於投資操作績效欠佳,加上申請退休年金給付年齡不斷提前,已瀕臨無法因應平均餘命增加所延伸的年金之支出。此外,今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所揭露的資料統計,至去年6月止,各級政府潛藏負債高達17.9兆元。這些均已顯示,退休基金管理體系功能不彰,在人口結構快速老化下,使得潛藏負債已成為退休基金的危機。
探究政府退休基金投資操作績效欠佳原因,除受到全球經濟景氣低迷、金融環境劇變等外在因素影響,造成國際股市大幅震盪,波及投資操作績效外,其問題癥結乃是,在現行行政組織架構規定下,退休基金管理組織因受到任用資格、員額編制、職等序列與預算經費等限制,而難以吸引具有專業經理人力參與,導致不易顯現退休基金操作績效,所以推動政府各項退休基金管理組織創新,顯得格外重要。
此外,加上退休基金管理組織從事投資操作,在受到直屬上級機關的多重管理的同時,也得面對立法院監督、監察院審計部稽核及社會輿論批評,造成其因應市場變化與落實專業操作的不易取得平衡,進而衍生許多行政成本或風險,更加說明既有退休基金管理組織已達到必須創新之地步。
換句話說,如何借鏡先進國家退休基金管理組織創新成功經驗,推動既有退休基金管理組織改革,刻不容緩。例如:新加坡透過中央公積金局(Central Provident Fund Board)之下公司法人的投資管理公司(GSIC)負責操作;南韓透過行政法人的國民年金公團負責操作等,均是值得參考實例。亦即未來退休基金管理組織,若能突破隸屬行政組織之下所存在的僵化限制,同時採取彈性的人力編制及優渥之待遇制度延攬專業人力,藉以提高投資操作績效,將有助於因應人口結構快速老化所衍生的年金支出,以及降低政府財政潛藏負債壓力。
坦然言之,面對未來人口結構快速老化及社會型態急劇變化之下,退休基金經營狀況與財務收支健全與否,已成為政府保障老人晚年經濟生活無法迴避的責任。在此同時,我們除期待落實年金制度改革外,更加希望借鏡先進國家退休基金管理組織創新經驗,找出退休基金管理組織最適合可行的轉型方向,藉以提高投資操作績效,進而滿足社會對其發展價值之期待。
(2016年4月14日工商時報A6版「政經八百」觀念平台)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