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悶與冏台灣中了什麼魔咒20151015

戴肇洋:悶與冏台灣中了什麼魔咒[2015.10.15]
戴肇洋/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副執行長

由於歐日經濟動能不足造成低迷徘徊、大陸經濟「新常態」形成軟著陸、新興國家經濟債務劇增導致進口需求極速萎縮,讓「淺碟經濟」型態的台灣出口連創八黑、投資持續依迷、內需轉為疲弱,使得今年台灣經濟在內外環境動盪衝擊下,面對「破1」、「保正」的成長困境,社會則是在對立不安陰霾氛圍中,陷入「悶」、「冏」之信心危機。
回顧過去多年以來,雖行政團隊以重建經濟活力、建立社會公義為願景,提出不少策略方案,竭盡心力從事改革,但為何迄今為止,卻使台灣經濟、社會瀰漫不安與焦慮。探究其原因,除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影響外,乃是來自內部許多魔咒糾葛,不但讓我們的經濟振興創新作為始終無感,而且讓我們的社會和諧互信基礎不斷流失。這些已重創台灣的內部魔咒,包括:
其一,朝野互信薄弱。戰後台灣在經濟快速成長的同時,值得許多後進國家學習的是,透過議會監督公共政策,讓民眾的意見得以反映。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隨著近年政治民主自由,卻又使得部分法令或在藍綠統獨爭議糾葛下陷入意識形態對立。此種非我族類堅壁清野心態,不但讓國際企業對台投資失去信心,而且讓頗和諧的台灣社會嚴重撕裂,從之前的美牛開放進口談判,至近年的兩岸經濟合作相關協議,均是明顯實例。
其二,官民對話不足。雖社會朝向多元開放、民眾知識水準提高,但政部分法令的增修或公共政策之調整,似乎難以捨棄「唯我獨尊」「自以為是」的心態,存異求同凝聚共識,使得在處理時缺乏從「供給者」調整為「需求者」之思維加以考量,化改革阻力為助力。這些從之前的油電價格雙漲、證所稅制復徵,至最近的退休年金改革、核四安全公投等,其所引發的爭議,除政府部會橫向協調不足外,均是因官民對話不足,瞻前顧後動輒得咎,而導致不同群體尖銳對立,甚至造成國家資源嚴重耗損。
其三,法制民粹至上。面對已逐漸發展成熟的台灣社會,部分法令在法制過程中,忽略經由公開辯論及表決程序取得結果,反而動輒採取政黨協商或在利益交換疑慮下達到共識。換句話說,此種假藉民意所進行的民粹法制,不但捨棄社會公義,罔顧民眾需求,而且使得部分立意頗良好的法令支離破碎,甚至造成增加國家財政負擔。
其四,政策反覆不定。過去我們很幸運地在一群官員夙夜匪懈、勇於任事積極態度下,公共政策以庶民的福祉與社會之公義為出發,讓我們的社會資本累積為國家進步發展的力量。現今則是,宏觀的政策不多、前瞻之措施有限,尤其部分公共政策思慮欠周、反覆不定,凡事敷衍、推諉。再者,加上極少數的官員紀律鬆弛,反讓部分利益財團橫行介入,引發許多民怨民怒。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面對即將來臨的2016總統與立法委員之大選,我們希望朝野政黨在迎接頗激烈的競爭中,均能以宏觀前瞻的思維,深入了解目前台灣經濟已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與危機,同時以更加謙卑關懷的心態,親自體會社會所迫切期待的公義與和諧,提出再造台灣經濟的創新政策措施,俾以重塑台灣社會之信心。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