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未雨綢繆速建對陸風險「預警」系統20151001

[工商時報]20151001

戴肇洋(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

 

今年8月迄今,全球無不將核心聚焦於大陸經濟成長降溫失速,導致許多國家出口衰退;大陸央行調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造成各國金融市場震盪;美國聯準會是否升息,波及全球經濟成長;國際能源價格低檔,引發以輸出為主的新興國家債務危機等經濟議題,以及其所可能帶來之衝擊。

面對這些外在環境因素變化,尤其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下修與人民幣值之劇貶,對於長期以來與其存在頗為特殊政治關係的台灣經濟而言,在先天環境因素連結與後天生存條件糾葛下,因難以擺脫對陸依賴建立自主而所可能延伸的風險,更加無法掉以輕心。

此乃由於1979年中國大陸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台灣憑藉地理接近、語言共通、文化雷同與風俗相似優勢,加上土地幅員廣闊、勞動成本低廉條件,吸台商接二連三前往投資,以作為其替代出口之加工基地。歷經30餘年變化,在台灣的推力與大陸之吸力下,大陸不但是台灣對外投資金額最多的地區,而且為對外出口貿易比重最大之市場。

亦即自1980年代起,台商在前往中國大陸投資不斷成長的同時,增加來自台灣進口原材料、零組件,使得兩岸之間,已構築為頗為密切產業垂直結構或水平結構的夥伴關係,甚至產生「區域」經濟不對稱、不均衡之依賴格局。尤其2010年6月兩岸完成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之後,兩岸呈現歷史性、突破性轉折,互動之頻繁、往來之密切、交流之廣泛、合作之深化,在此之前,從未有過。

也因如此,此波中國大陸經濟景氣陷入低迷疲弱,不但衝擊國際經濟的運作,而且亦牽連著台灣經濟之調整,除股價呈現激烈波動外,也不得不讓貨幣適度貶值來挽救出口貿易,以減緩經濟成長下滑的困境,可以說是陷入最近三年以來最混沌不明的現象。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政府相關部門對於近年中國大陸經濟急劇變化所產生的不同情境,以及其所可能延伸的風險,似乎仍是無法全面透徹了解或有效社會對話,進而未雨綢繆建立對陸風險「預警系統」。也因社會各界對於政府處理兩岸事務缺乏信心或疑慮之下,不但與兩岸互動交流相關之抗爭活動,時有所聞,甚至於2014年3月18日引發危及兩岸經濟關係的「反服務貿易協議」太陽花學運。

這些因應中國大陸經濟急劇變化所迫切需要建立的對陸風險「預警」系統,筆者認為其層面指標至少必須涵蓋包括:

其一,投資往來方面:對陸投資金額占對外投資之比重及趨勢(含產品、產業、地區);陸企來台投資金額與趨勢 (含產品、產業)等指標。

其二、貿易互動方面:對陸進、出口依存度;外貿依存度;重要產品對陸出口表現與變化;重要產品自陸進口成長與變化;中國大陸及主要國家/地區對我出口成長率貢獻度等指標。

其三、產業競合方面:兩岸產業在全球市場上競爭現況;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台灣重要出口產品在全球市場上出貨占比與市占變化;台灣製造業占名目GDP之比重;台灣製造業境外資金流出等指標。

其四、金融合作方面:兩岸銀行投資參股現況;本國銀行對陸曝險變化(含授信金額、投資、淨值比重、資金拆存額度);本國銀行辦理人民幣業務現況(存款、貼現、放款及匯款);陸銀發行人民幣寶島債等指標。

其五、社會交流方面:台幹在陸工作情形;台眷赴陸居留分布與變化;陸幹在台工作情形;陸客來台消費成長與變化等指標。

坦然言之,政府必須將近年社會各界頗為關心的「經濟中國化暈染、紅色供應鏈崛起」議題,例如:對陸投資比率過重、對陸貿易依賴太深、對陸金融曝險偏高、陸貨對台低價傾銷、陸企對台布局發展、陸客對台社會干擾等資料,即時進行蒐集與統計。

同時,更進一步利用上述資料,針對各項層面所產生的不同情境,透過彙整、分類、歸納、分析,研擬建立一套較客觀、易懂的對陸風險「預警」系統,除可以提供社會各界增加對兩岸互動交流事務的認知掌握外,亦可作為政府規劃兩岸關係政策之風險管理,俾以在未來促進兩岸經濟關係發展上達到風險最小化與利益極大化。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