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澳報] 謝明輝 : 台灣人才危機20171027

[新華澳報]連結

台外流人才10年翻番,近六成赴大陸就業 人才赤字危機席捲臺灣

7月初,一場以「清新福建,夢想起航」為主題的征才博覽會趁著畢業季的到來,在臺北熱火朝天地舉行。此次是福建台企首次組團返台招聘人才,活動現場,逾百家台企攜1700多個崗位參會,引發臺灣青年求職者廣泛關注,短短6個小時,到現場的求職者超過7000人。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上海台資企業協會在臺北舉辦的徵才博覽會,也深受臺灣人才和年輕人的青睞,應聘程度相當火爆。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近日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球專業人才外移以臺灣最嚴重,專業人才占外移人口達61.1%,居世界第一。

人才外流趨向年輕化
1950至1970年代,臺灣曾流行一句話:「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年輕學子的夢想就只是考上台大,然後到美國’留學,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到1980年,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啟動,臺灣產業結構逐步轉型,外流的人才開始返鄉。然而,從2010年之後,臺灣人才再次開始規模性地向外轉移,並在2015年後全面爆發。

據臺灣地區行政機構有關部門表示,2016年臺灣人赴境外工作人數是72.4萬人,與10年前相比幾乎增加一倍,其中外流大陸約41萬人,達到58%,比例最高,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約11萬人,占15.4%,排名第二。

臺灣《中國時報》曾在4月3日發表社論《人才持續外流,臺灣將走向朋壞》,提醒台當局要慎謀對策。而實際上,早在6年前,台灣「中研院」就已經提出「人才宣言」振告,直指「台當局正面臨空前的人才失衡危機」,臺灣「已然成為高階人力的淨輸出地區」。但6年多以來,人才流失危機持續惡化,毫無改善跡象。

「所謂的人才流失,一是臺灣本身人才外移,另一是無法吸引外籍高階白領來台。」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說,「為了應對人才減少現象,台當局開始對外籍白領來台鬆綁,這是一個好政策,我們不但支援,而且認為鬆綁幅度越高越好,應該儘快通過進行。但可惜的是,蔡當局『反中』思維讓此政策目標難以實現,因為政策雖然把『港澳人士』納入,但排除大陸白領。以人才引進的需求而言,此『排除法』,勢必讓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謝明輝看來,比起招不來人,更嚴重的問題是,臺灣還留不住人。「臺灣地區行政機構的數位,2016年,臺灣外流人才為72.4萬,這個數字可以說是嚴重低估了。即便如此,10年翻一倍的增速,已然說明瞭臺灣目前的人才流失問題。更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境外就業者的年齡以30歲以上為主要族群,但現在則是25到29歲者比例最高,至於工作地點,不必猜測,當然是大陸。」謝明輝表示,早期赴境外就業者多是專業與技術高、或已有相當資望者,如許多大專院校名師被挖到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也來台尋找醫療專業人員;產業界則是從記憶體到LCD、IC設計再到半導體等專業人才,一批批地被挖到大陸。但現在則變成以年輕人赴境外就業為最大族群。更值得警惕的是,境外就業者學歷有超過7成是大專以上,這個數字遠高於全體勞工的平均值。這代表的是臺灣人才的流失確實是以局學歷的專業人才為主,且有年輕化的趨勢。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機構《全球人才預估報告》指出,由於人才外流,同時未能吸引外來人才,至2021年臺灣將成為人才最為短缺的地區。長此以往,臺灣實力將逐漸淪喪。

薪資減少加劇出走現象

當臺灣人才大量外流,已經沖擊臺灣整體經濟的發展,臺灣各界都開始反思,究竟是什麼問題,讓臺灣留不住人。根據臺灣1111人力銀行的調查,臺灣陷入低薪化,推升了青年赴境外工作動機。同時,臺灣29歲以下的各年齡層失業率遠超平均值,其中20至24歲人群的失業率超過13%。青年失業現象嚴重,求職不利,也成為他們赴境外工作的重要推力。「臺灣境外就業快速成長,這顯示海外的薪資、就業機會等勞動條件比島內好,人力無可避免地被吸引過去。」臺灣1111人力銀行執行長陳曉蓁說。

說起薪資,臺灣的薪水與境外差距究竟有多大?據臺灣媒體報道,赴澳洲打工的臺灣青年黃景廷,他在澳洲工作一周幹五天、朝九晚五準時下班,一個星期就有22K(22000新臺幣),而臺灣則是月領22K他稱,薪資的高低相較,讓自己不懼被人稱作「台勞」。

「在很多領域,臺灣的薪水也比不上大陸。」陳曉蓁表示,像是設計類畢業生在大陸的薪水是在台灣的1.5至2倍,且兩岸還沒有語言障礙。

而說起就業機會的減少,謝明輝表示,其根源在臺灣的民間投資不足,未開創新且有關聯性高的產業,即使是原有產業的重大投資,也時常因卡在各種「非經濟因素」,包括環保抗爭、行政效率低落等而難進行。如果臺灣有夠多的民間投資,不斷創造出就業機會,年輕人赴境外就業的壓力就小。投資多讓企業必須在勞動市場搶人,大家薪資也有拉高的機會。但因為投資不足,讓臺灣薪資低落難增加,增加的就業機會也少,終而讓境外就業持續增長。

「近30年來,全球經濟重心逐漸往亞洲、特別是往中國大陸移轉,大陸經濟和產業發展進入深水區,急需各類人才。除了在教育方面積極擴大投資,陸續推出百人計劃、千人計畫,提供一次性金錢補助、免費住屋等誘因吸引外來人才,2016年大陸核發永久居留證就增長163%;依據專業機構的推估,至2021年,大陸人才可以達到平衡。」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表示,反觀臺灣,不僅無法吸引外來人才,本地人才更是大舉外流。「人才外流的關鍵因素是薪資太低,缺乏競爭力。但是薪資太低是結果,真正原因在於產業空洞化;而產業之所以空洞化,則是在對大陸閉鎖的產業政策下,與全球成長最快的主要市場隔絕,投資環境惡化,尤其是欠缺投資標的和市場機會,產業和人才只好結伴出走。」

去年「5‧20」,蔡英文在就職演講中,曾承諾要「幫年輕人加薪」,但上臺近1年來的所作所為、所提出的各項政策,都反而讓人才外流壓力更大。兩岸關係僵局、陸客大減、「一例一休」等政策,讓相關產業受挫;能源政策導致的供電風險、挺環保勞工卻不挺企業的作法、各種抗爭加劇的趨勢,則讓企業對投資遲疑觀望。這兩大因素都讓臺灣島內就業機會增加少、甚至會減少,臺灣人才外流趨勢恐怕因此將更形嚴重。
「事實上,如果蔡當局不能反省,不願檢討現有錯誤的政策,包括兩岸政策、能源政策、產業政策以及環保與勞工政策,即使祭出外籍白領的鬆綁政策,也難吸引外籍白領來台工作;而島內人才的外流則可能進一步惡化。臺灣是一個『人才淨流出地區』的情況恐怕更無反轉之日。」謝明輝說。

「重金禮聘」是省不下的成本

「如今的臺灣人力問題,不僅是藍領勞力不足,更是白領人才的紛紛出走,可謂上下皆空。基層勞力的短缺,猶可藉由引進外勞做補充,白領優秀人力的鞏固,唯有鬆綁『法令』,打破低薪環境,才能留住臺灣青年,並延攬國際專才赴台效命。」陳曉蓁告訴記者,優秀人力現在已成為國際間競相爭取的珍貴資源,競爭策略已往下延伸至大學,乃至高中。每年臺灣的大學學測成績出來後,香港與新加坡的大學都不辭千裏跨海赴台舉辦招生說明會,以高額獎學金吸引優秀學生前往就讀。此外,也有很多高中畢業生嚮往國際學習環境,即使獲得島內公立大學錄取,亦寧可赴美、歐、日等著名學府攻讀。這些學有專精,可能在尖端領域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在境外完成大學,甚或碩博士學位後,倘能獲得境外知名機構聘用,他們會回臺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既然境外的大學和企業機構懂得來臺灣挖掘人才,我們也可以主動出擊,到境外招生,用獎學金或一些優惠措施吸引境外的優秀學生,等到他們畢業後,再用髙薪留住有用人才。」陳曉蓁說,這是現階段最有效,也能最快實施的辦法。
對此,臺灣大學勞工政策專家辛炳隆也表示:「臺灣的低薪化與鄰近國家及地區相比,毫無吸引力,「良禽擇木而棲』是放諸四海皆准的道理,企業界若是真要找到好的人才、要找對的人來效命,『重金禮聘』其實是省不下的成本。」
「更值得注意的是臺灣要留人才,已經不僅僅是薪資高低的問題。中國大陸與東南取近年快速成長,當地提供的市場機會、職場經驗及職業生涯履歷,也越來越能吸引人。去年以來,臺灣許多科技大廠的研發與軟體工程師,被挖角到陸資企業,著眼點已不僅是薪資,而是考慮到一個更大的市場、更高的視角、更佳的職場履歷等綜合因素了。」辛炳隆說。

「臺灣人才危機已經喊了很多年,但是長期以來,當局各部門陷於本位主義,提不出解決辦法。以基層補充勞力而言,經建部門為響應企業需求,希望臺灣勞動部門可依據產業需求,多給予彈性,開放外勞引進,但從『勞委會』到改名稱為『勞動部』第一個思考的,還是擔心外勞搶了本勞的工作機會。如此一來,恐怕會導致失業狀況更嚴重,事實上,那些位元處底層、勞動疲意的工作,根本找不到人要做。」謝明輝說,「再以白領專業人力而巨,歐美商會10多年來每年都盼望台當局可以鬆綁國際人士赴台工作規定,包括簡化簽證與居留規定、提供租稅誘因等,既可便利外商調度區域內人力,而藉由『法規』鬆綁,亦可促進臺灣就業市場的開放。但從馬當局到蔡當局,只要一提人力『法規』鬆綁,綠營民意代表就以憂心為輸入大陸勞動力開巧門為由反對,再多的討論皆以無共識收場。」

如何為臺灣留下人才?辛炳隆介紹,島內目前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一種是儘量限制、管制,不要讓外籍人士來搶奪本地白領的工作機會,以免導致臺灣民眾薪資下降工作機會減少;也要強化當局的管理能力,不要讓本地人才被挖角到境外。「但這種是明顯做不到,更不應該去做的事。全球大開放,以及民主制度下,當局絕無可能限制民眾的工作選擇權與迀徙流動的自由。如果本地人才流失又不吸引外籍人才流入,臺灣企業只能落得無才可用,結果就是企業為了自身發展也選擇離開臺灣,那麼損失的就業機會將會更多。」

另外一種就是對人員進出更開放、創造更佳的投資與創業環境,
即使面對大陸的員工,亦應一視同仁歡迎。「能吸引到境外優秀人才,創造的價值就是企業與產業上升的動力,從求學階段開始培育優秀境外人才,更可以增加他們在台創業的幾率,帶來更多的經濟成長與就業機會。美國經濟的進步、產業的升級、創新企業的不斷生成,靠的就是能海納百川、吸引全球最優秀人才的開放體制。更多的投資與外資(包括陸資)來台,將為臺灣島內帶來更多就業機會,薪資自然水漲船高,也更容易留才。」辛炳隆說。

「臺灣還有一些人才是被大家長期忽視的,那就是在台學習的陸生。」謝明輝表示,陸生在臺灣成才,其職業技能若能在島內發揮,本該是最好的。他們具有大陸背景和臺灣教育的醒優勢,對兩岸都聽得懂、講得明,這樣的人才,難道臺灣完全不需要嗎?「在台陸生,這些人是臺灣已經到手的人才,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願意留下來與臺灣一道創造自己的明天,他們的教育和技能可以和臺灣市場:無縫銜接』,但是,台當局卻因受限意識形態主導的法令束縛,反而要將這些優秀人才拱手推開。」謝明輝表示,古代有一句著名的成語,叫做「楚材晉用」,而今臺灣要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中立足,更應深知人才的可責性,把百姓當寶,而非當草。

對正身處經濟逆境中的臺灣而言,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確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事實上,不管是留才或攬才,根本之道就是創造自由、開放的產業發展環境,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了產業,哪有就業?而如何不斷提升自身的吸引力,為人才施展才華提供更好的空間與條件,才是為政者與議政者都應該多考慮的。(司雯/文)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