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戴肇洋:從中美角力中定位台灣產業20180505

[中時電子]

2018年05月07日 04:10     戴肇洋(作者為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中美貿易談判5月4日在北京落幕。這是中美經濟角力從貿易層面升級為科技層面之後,首次的官方談判。

這次中美貿易談判,中方並未承諾美方事先提出的要求,包括於2020年前將對美貿易順差降低至2千億美元;停止「中國製造2025」計畫涉及對機器人、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太等多項行業之補貼;將全部非屬核心產業商品關稅降低至不高於美國進口產品課徵的關稅水平;保證不對美國處理智財爭端所採取的措施進行報復及撤回WTO申訴等。但中方同意擴大自美進口、雙邊服務貿易、雙向投資、保護智財權,以及解決關稅與非關稅措施等問題取得部分共識後,雙方決定設置工作平台,持續密切溝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談判前夕盛傳美國總統川普有意再祭行政命令,禁止大陸中興通訊公司及華為技術公司在美銷售通訊設備,加重市場疑慮。不過,在美方重視中方對禁售中興通訊公司核心技術的看法,以及大陸批准美商高通公司與大陸國企大唐電信子公司之合資成立設計智慧手機晶片公司後,讓中美之間可能引發貿易大戰的危機暫獲斡旋空間。

此次中美經濟角力起因,在於川普上任以來,為能推動「重返製造」計畫,達到「以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願景,在不顧他國利益下,一意孤行採取「單邊主義」,讓全球陷入揮之不去的貿易大戰陰霾。尤其中美雙方在相互指責政府干預的同時,各自構築貿易壁壘,甚至採取報復手段,如果此一情勢持續惡化,短期之內恐提高全球經濟發展風險,長期則是可能衝擊全球貿易秩序。

近年美國因經濟發展實力逐漸衰退,產業創新能力大不如前,加上大陸積極透過各種管道取得美國高端科技核心技術,落實「中國製造2025」計畫,可能影響川普急欲推動的「重返製造」計畫,讓美國陷入不安,以及考量「國家」與「資訊」安全前提下,採取保護自我利益手段,針對大陸「中國製造2025」計畫進行圍堵。

雖然此次中美經濟角力牽連層面不廣、涉及產業項目不多,但是,回顧1930年代全球經濟危機,乃是各國保護自我利益,先後提高關稅構築貿易壁壘,藉以干預他國產品進口,使得全球貿易大幅萎縮,進而造成產業蕭條。由此可見,中美貿易糾葛若無法順利解決,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中美兩強都是台灣的重要貿易夥伴,一旦引發貿易大戰,美國所聚焦的智慧財產、核心技術等關鍵領域,雖對台灣產業的影響不大,但從供應鏈結及三角貿易兩個層面來看,台灣受到的衝擊可想而知。大陸「中國製造2025」計畫與美國「重返製造」計畫,兩相角力下,將會重塑全球產業鏈,台灣應從中找出台灣產業的最佳定位,降低中美貿易大戰的衝擊。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