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龐建國:中華民族復興與台灣的選擇20180709

[中時]

中華民族復興與台灣的選擇

2018年07月09日 04:10 旺報

龐建國(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代理所長)

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戰火會波及多大範圍,仍然有待觀察。不過,不管範圍大小,都多少會影響到大陸的後續發展,所以,以習近平為首的大陸領導班子,想必是繃緊神經、嚴陣以待,務求減少衝擊,不要打亂了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步伐。

川普這次出手來勢洶洶,背後有著美國人擔心中國崛起的心理背景,這種氛圍的確不容忽視。其實,阻撓中國強大的戰略思維,從歐巴馬時代的「重返亞洲」和「亞太再平衡」就已經浮上檯面,只是,不像川普玩得這麼赤裸裸,如此蠻橫霸道。

可喜的是,面對川普幾近無賴的手法,大陸的領導階層並未亂了方寸,仍然沉著因應。相較於川普高喊「讓美國再次偉大」,處處要求「美國優先」,任意築起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大陸方面則是在對等課徵美國產品關稅的同時,進一步開放市場,並表明不為難在大陸的美國企業,避免貿易戰波及太多無辜。

川普發動的貿易攻勢會對大陸構成嚴峻挑戰,可是要想讓大陸像「廣場協定」後的日本般一蹶不振,恐怕是痴心妄想。畢竟中國的人口規模和現有的綜合實力,不是當年的日本可以比擬的,地緣上中國往西和往南可以揮灑的空間,也比位居東北亞一隅的日本要來得有利。

只要大陸把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籲當成實事來辦,拿定主意向世界開放,用互利共贏的思維處理國際交往,不好大喜功、不浮誇躁進地逐步推進「一帶一路」,大陸的後續發展,應該會像李克強對大陸前景的形容,那就是「形有波動、勢仍向好」。

那麼,台灣該如何自處?從經貿關係的邏輯來說,由於先天條件上地理距離、語言文化、和市場規模的制約,再加後天演進上供應鏈組合、產業群聚、和人脈連結的影響,台灣和大陸的休戚與共是高於和美國之利益結合的。但是,蔡政府近來的操作,卻明顯往美國傾斜,這對台灣的未來絕非上策。

台灣當局誤判大陸發展形勢,做出錯誤的戰略選擇,早在李登輝時代就發生過。1992年鄧小平確定繼續改革開放,大陸市場潛力湧現之時,李登輝卻認定「中國即將崩潰」,要求台灣企業界「戒急用忍」,力阻兩岸經貿往來。結果,未能善用海峽對岸動能的台灣,經濟成長一路走緩,而曾經被李登輝看衰的大陸,其GDP從1992年是台灣的2.2倍,至去年已近22倍。

大陸已經不再是一個高度依賴出口的龐大經濟體,美國發動的貿易戰對大陸雖然會有衝擊,但不會動搖根本。倒是台灣先天上是個需要靠出口帶動成長的淺碟子經濟,而且出口到大陸的金額是出口到美國的3.5倍。同時,大陸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中,包含著大量台灣賣到大陸去的半成品和零組件。總結來說,就是台灣和大陸產業發展的關聯性遠高於台灣和美國。

以上的事實短期內不會改變,未來恐怕也難以改變。無論主觀意願如何,客觀規律上台灣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大陸,所以,台灣到底是要和大陸攜手邁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是甘為美國圍堵大陸成長發展的馬前卒?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