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周祝瑛教授發表20210101

[聯合新聞]

 我看陸生 夾縫中隱忍 拚勁十足

2020-04-13

聯合報 /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台北市)

新冠疫情導致兩岸文教交流暫時中斷。大陸教育部更於九日宣布:將暫停二○二○年大陸各地與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升學就讀等事項。消息傳來,社會譁然。

然而根據筆者長期對來台陸生的研究顯示,兩岸大學生的交流,儘管台灣對陸生仍有三限六不政策,但近八、九年來陸生來台學習與台灣學生長期接觸後,不但能夠化解原先的隔閡,共同在課業上合作,也能結為朋友關係。雖然停留時間的長短會影響陸生對台的喜好程度,但基本上仍然對於台灣的教育環境與人民友善程度,持正面看法。這也表示陸生持續來台對於兩岸關係中的必要性。

從一九九六年筆者接待大陸人士來台研究開始,這廿多年來面對無數的大陸師生。從交流過程中,看到大陸人士從最初經濟拮据,視來台為千載難逢機會,到後來大陸經濟起飛,九○年代後出生的獨生子女們,在生活條件全面改善後,不少陸生自幼即跟隨父母遊走天下,最後願意選擇來台,多半是替父母圓夢,或從小受台灣的流行文化所影響,對寶島充滿好感而來。其中,更不乏來自北大、清華、復旦等九八五知名大學聰明絕頂的學生。

只是同樣是對岸父母的寶貝兒女,來到台灣後受到三限六不政策的差別對待,無法跟其他國際生與僑生一視同仁;無法透過努力取得的優異成績,來爭取獎學金或擔任助教與研究助理等公平競爭。甚至在課堂中還會遇到一些對他們的酸言酸語,問他們家鄉是否有高樓大廈、地鐵等現代化建設?即使如此,這些陸生也會遭遇大陸網路鄉民怒斥叛徒的無情批判。而這些陸生在兩岸夾縫中只有隱忍與小心以對。

這些年來,筆者有幸得天下(大陸)英才而教之,無論從課堂中師生的互動,研究過程中不計算酬勞的志願協助,這一群認真盡責的陸生,在校園中穿梭在課堂、圖書館與各種學術會議,他們像海綿般吸取新知,且提出各種好的問題。從未聽過他們因為課業繁重,而希望老師取消考試,或減輕作業分量的聲音。交辦給他們的事情,都能快速的完成,甚至能夠從大陸局內人的角度,提出台灣大陸事務與研究不足之建議。

這群聰明又具有社會敏感度的年輕人,似乎比台灣人更能吃苦,更尊重教師的專業。尤其在撰寫論文過程,那種打拚的幹勁,的確讓人動容。許多陸生很喜歡台灣的生活步調,濃厚的人情味與文化感。哪怕假日出遊,也願意理解台灣的風土民情,與兩岸不同的社會體制。許多人返鄉後,還希望回來自由行,覺得台灣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這群知台的年輕世代,他們所扮演的不只是校園中的刺激力量,更可以提醒我們的大學,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希望疫情過後,還能看到陸生穿梭在各大校園中的身影。

 

 [中時 ]

從林書豪到張經義

 2020/04/23

中國時報 周祝瑛(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曾經有大陸周刊稱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只是近幾年來,隨著網路的發達,許多鍵盤後面的匿名網友,開始到處出草,從國內到國外,從政治人物到專業人士,只要對方稍有不慎或意見相左,就會被網民批評謾罵。這樣的行為其實已顛覆了原本堪稱溫良恭儉讓的台灣社會,其背後更不乏有心人士與政客的操弄。

還記得2012年林書豪在美國NBA球賽中所引發的林來瘋,當時有多少台灣民眾為之瘋狂,2018年小英政府甚至請他擔任反毒大使,視他為台灣之光與年輕人的偶像。曾幾何時,林書豪最近在臉書上發表〈黑暗尚未獲勝〉一文,披露以疫情為名的種族歧視等問題,文中充滿人道關懷等正能量,然而卻因該文中指稱新冠狀肺炎,加上他參加北京CBA球隊,立即引起台灣網軍的攻擊,令人遺憾。

同樣的,另一位來自台灣雲林,在美國擔任白宮記者的張經義,是白宮高手如雲的記者群中,唯一懂得中、英、阿拉伯語,可以向美國總統提問的華裔國際新聞記者。日前因回答川普總統的詢問,脫口而出「我從台灣來」,引起國內熱議。陸委會甚至因其任職上海東方衛視,而提出將引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予以開罰。消息傳來,令新聞實務及學界為之譁然,認為管控過度。

其實這句「我來自台灣」,對許多曾在海外留學或工作的人來說,是多麼珍貴的一句話,尤其能在重要的國際場合中脫口而出是多麼不容易。因為這是連我國駐外單位都望之彌艱的一次免費國際宣傳。原來台灣有這麼優秀的國際新聞人才,能近距離與美國最高領導人詢答自如。

「良禽擇木而棲」,無論是林書豪或張經義這些一流的專業人士,他們所追求的不一定只有高薪,更重要的是找到能發揮所長,且專業被受尊重的地方。在全球人才激烈競爭下,也唯有靠真才實學才能在國際社會立足。尤其近年來,教育部不斷倡導各級學校必須加強國際移動能力的人才培育,這裡面當然也包括能到對岸逐鹿中原之人。畢竟中國對當前全球人才深具磁吸效應,也是當下台灣年輕人留學、交換與工作的首選之一,理由很簡單,同文同種,可以省掉文化衝擊與語言隔閡等障礙。

然而台灣網軍卻偏偏逢中必反,似乎任何人只要與中國大陸沾上邊,不分專業或青紅皂白,加以追討,甚至台灣政府也隨民粹起舞。只是這樣做,無疑形成劣幣驅逐良幣,只會把這群熱愛台灣的優秀人才往外推。因此、無論是林書豪或者張經義,不管他們身處何地,都是台灣的寶貴資產,都值得台灣社會尊敬與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蘋果日報]

新冠肺炎與全球學校開學的角力(周祝瑛)

2020/09/05

周祝瑛/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紹爾博客教授,將此次面臨新冠肺炎中的教育比喻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全球教育大實驗」,理由是全世界從未有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學校關閉,超過15億學童必須仰賴線上教學。

這波疫情也凸顯長期以來社會中存在的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即使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先進國家,也有三分之一孩童無法享受在家線上學習等資源。有的孩子家裡缺乏網路設備,必須要藉助社區裡的便利超商或超市的網路,來完成學校作業。家境較為富裕的家長可以在家工作,教導兒女在家學習;相對的,許多中下階層,父母必須外出工作,才能維持家計,本身也可能缺乏教導兒女功課的能力與方法。

 安全校園運動公布規範

這次疫情更讓社會大眾察覺當學校被迫關閉後,從社經地位差距所凸顯出的教育不平等,包括數位落差等議題,其實比想像中還嚴重。另外,到目前為止,儘管許多國家的研究都指出,中小學生感染新冠肺炎的比例相對較低,傳染率也不高,但有些家庭居住環境擁擠,且有65歲以上的長者同住情形。因此,各國社會大眾對於開學後疫情擴散的隱憂,仍是無法消除。

誠然,從今年3月新冠肺炎全球蔓延起,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將近92%的學校被迫關閉。在這漫長的數月中,許多問題一一浮現,包括:學生學習進度嚴重落後(英國學童進度落後3個月)。因缺少與同儕的社會互動,青少年許多心理問題,包括犯罪與自殺率因而提升。

至於許多無法在家工作的家長,難以督導孩子在家學習,加深家庭暴力的發生。尤其,線上教學對12歲以下的小孩進行相當困難,連倫敦的某所公立學校,3000個學生中,就流失了2000人。難怪英國首相最近改口,認為教育失敗後果將比疫情傳播更加嚴重。

為此,儘管疫情依然在發生中,各國政府不得不要求各級學校在今年8、9月正式開學。據統計,目前全球除了非洲一些國家外,多數的地區都陸續開學。雖然有些國家的教師團體,進行集體訴求,要求延後或暫停現場教學方式,但多數的政府仍然要求如期開學上課。

各國也紛紛啟動「安全校園運動」,公布疫情中的校園安全規範,要求教育人員進行校園消毒、教室座位加大距離、班級人數降低、上下課節奏調整、勤量體溫、規定戴口罩、雙手洗手或消毒等。有些國家還鼓勵到戶外進行教學,如:美國某些學校旁邊的道路加以關閉,在公園或運動場上搭建帳篷,將教學現場拉到戶外等,重回在上個世紀中幾大疫情爆發時的戶外教學方式。

總之,各國中小學開學與否,其實牽涉到社會各個層面,其中影響到的人數眾多、年齡層較廣,還關係到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國家競爭力與全民健康等問題,在肺炎疫苗尚未研發完成與推廣之際,所有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都值得給予打氣與鼓勵。

 

[EToday雲論]

 周祝瑛/恩師群像一生情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韓愈師說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西方教育家福祿貝爾也說過: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回首往事,份外感念這群伴我成長的教師師。

猶記得剛入小學時,在聽不懂國語的年代,剛從師範學校畢業的高老師,能教出我們一口標準的國語。也是她的一巴掌,教會我永遠不可恃才而驕!

四年級的陳老師,常告訴我們要抬頭看遠山,預防近視,心胸寬大。

五年級換了殺手型老師,成績不到標準,全班一起體罰,還讓當班長的我來執行。也因為這位老師,讓我提前體會到人間的冷暖,激發努力向上的鬥志。

國中時在號稱流氓學校,遇到出人意表的恩師,當時一個班動輒五、六十人的大班,他們能夠因材施教,有的帶領我們看英文小說安妮日記,有的領著大家神遊大陸與世界。

國三時的賈姓班導平時嚴厲,雖大腹便便,仍不眠不休砥礪眾人努力衝刺。

高一的導師是位虔誠的基督徒,因她的教誨,讓我們在面臨學姐遭性侵遇害後,學會向社會呼籲發聲。以全英語上課的老師,讓台下的我們,當頭棒喝外語的重要。

能把課文內容倒背如流的歷史老師,上課令人驚嘆!

還有那位改變筆者一生的陳友仁老師,規勸我從電子工廠回來,自理科轉到文組,還義務幫我補習數學,讓家境困難的筆者免於留級。

當時民風保守,公民任老師卻帶我們校外參觀國安單位,上課時能針對時事分析與評論,鼓勵大家關心國事。

至於教地理的管式訓老師,經常用彩色筆畫出國內外地圖,幽默風趣的帶領大家放眼看天下。

好不容易考進大學,校園內身穿長袍馬褂的教授,望之儼然。大學教師授課方式與高中迥異,學生好像被送進一座森林中,教授們負責佈置其中的種子與果實,學生則自行找尋知識的養分。

例如,剛從英國回來的李緒武老師,以紳士般的優雅冷靜,帶領大家觀察與批判社會現象。

而老系主任胡教授,以七十餘的高齡,面對台下小毛頭,能夠站立滔滔不絕三小時,其教育家風範,令人讚嘆敬佩。

也有上課喜歡照本宣科的老師,有學生為此自學,並發下將來要取而代之的豪語!

在大學熙攘人群中,不乏能在生命關頭,拉人一把的貴人,如心理學吳教授,在學生失落中,能提醒如何面對挫折,轉換心情及重新出發。

劉興漢老師經常鼓勵學生跨出舒適圈,出國讀書。因此日後筆者負笈海外,加入美國名校John Hawkins教授子弟行列,在教授引領下,開啟追求學術之路。

多年後,筆者站在講台上,發現許多地方都在模仿上述老師。

因他們的愛與榜樣,不斷受啟迪,各個像大樹與明燈,庇護著每一個生命腳步。 謝謝您,老師!

 

[中時]

周祝瑛》川普的這一堂課

2020/10/06 言論 周祝瑛(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教授)

有人說,川普2016年之所以選上總統,主要拜美國媒體之賜,讓他成為美國社會曝光率最高的名人之一。但選上之後,這位像脫韁野馬般的商人,也讓美國嘗到苦果,包括:失業率近50年新高;超過750萬人感染新冠肺炎,並造成21萬多人喪生;在「美國第一」口號下,發動美中貿易戰;退出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為了防止非法移民,計畫在墨西哥邊境蓋高牆圍堵。

川普擔心無法勝選連任,以「法律與秩序」為名,動用聯邦警察逮捕街頭示威者,對美國黑白種族衝突搧風點火。尤其對美國行之有年的通訊投票,不斷以陰謀論批評與刪減郵政預算。而最令世人瞠目結舌的是第一場總統候選人辯論,川普宛如任性孩童般,插嘴打斷對手發言高達130多次,其發言內容更令人難以置信,讓美國盟邦人人自危,對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發生懷疑。

誠如預期,一直在淡化新冠肺炎疫情,將經濟發展與防疫兩極化,拒絕戴口罩與保持社交距離的川普,終於在辯論賽後證實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療。一時之間,美國媒體與反對者從過去一面倒的批評聲浪,轉為關心與祝福,也讓世人見識到美國式民主的風度與特色。

 從川普身上,我們看到了幾件事情:

首先,美國「川普現象」中對於民主制度的扭曲,儘管備受批評,但全美仍有超過1/3以上民眾支持,且不少川迷們正在枕戈待旦。此不但反映美國與全球政治中的極端民粹主義現象,加深現有種族、階級、性別與政黨等的決裂,一個善於操弄民粹主義的領導人,在全球疫情中,更顯得危險與不安。

其次,川普以非典型的政治人物,在全球疫情中巧妙炒作與製造兩極化事端,在通俄門、個人納稅與性騷擾等指控上,多次反擊成功,順利過關,並在外交上將普丁與金正恩等人視為可以交易的朋友。面對美國西岸森林大火,卻避談全球暖化問題,並改變前任歐巴馬總統所做的環保政策努力。

最後,美國年輕世代透過川普個人的行徑、這次的辯論表現,以及事後總統及周邊人士感染新冠肺炎,加深了對於政治的冷感與疏離,更強化美國下一代對於政客們的惡劣印象與對政府的信任感。這些長遠的影響,恐怕才是那些川粉們始料未及之事。

 

 

 

[風傳媒]

 周祝瑛觀點:美國大選這一課

2020-11-11    周祝瑛 *作者為政大教育系教授

美國總統大選,終於落幕! 這個吸引全球目光的大選,不但是有史以來最多競選經費的一次,也因兩黨候選人,截然不同的風格與政見, 創下美國大選投票人數的高點。此次選舉選出美國最高齡的78歲總統拜登,與首位非亞裔女性副總統,堪稱創下歷史紀錄。拜登之所以能夠勝出,據分析有三個關鍵因素。

首先,是2020年2月26號南卡羅來納州知名的非裔眾議院領袖James Clyburn 客來本對於拜登的公開支持,盛讚拜登的品格、正直與了解民間疾苦。這一呼籲,讓拜登敗部復活。其次是6月1日川普為了營造法律與秩序強人形象,不惜動用聯邦軍警,驅逐和平示威群眾,步行至聖約翰天主教堂,高舉聖經的拍照畫面,引發各界質疑。第三則是9月中首次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中,川普離譜的強勢表現,這三件事翻轉全美民調趨勢。

儘管川普選前,不顧疫情,在美國各州舉辦造勢大會,以法律與秩序,及復甦經濟為基調,淡化全美新冠肺炎疫情,吸引成千上萬支持者,令人印象深刻。相反的,民主黨拜登,則主張當選後,不會封鎖美國經濟,立即組成防疫專家小組,聆聽科學證據,有效控制美國疫情,爭取支持。

由於川普對新冠肺炎疫情處理不當,影響民眾此次投票傾向。有調查顯示,多數民眾認為美國這次選舉,將決定美國未來。70%的民主黨選民認為如果川普當選,美國將會走向獨裁政治。90%的共和黨選民則認為如果拜登當選,美國將走向極端社會主義路線。更有高達七成民眾擔憂此次選舉最大的問題在於:美國的兩極化與分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與2016年最的不同是,幾乎90%的美國媒體在批評川普與白宮政策。即使川普擅用推特,臉書等社交媒體,以此避免傳統媒對他的斷章取義或不公批評,但美國民眾仍受傳統媒體所影響。加上許多白宮離職官員後來紛紛出書公開批評川普,與表態支持拜登,連美國防疫中心的佛奇,都指出白宮防疫的不當。形成歷任美國總統執政中少見的現象。

總之,美國大選真正考驗的是美國選民的智慧。如:不同世代中,18到34歲, 65歲以上的選民,大多支持拜登,一些傳統上支持共和黨的非大學學歷白人,這次也做出不同選擇。美國媒體更在這次選舉中,深入比較候選人政見,詳加分析選民結構。對於總統等言論,包括兩次總統候選人辯論會雙方說詞與數據,事後立即進行事實查核,可看出美國媒體追求真相與事實的專業態度,包括有名的60分鐘川普訪談節目,因主持人犀利的提問,引發川普不悅而中途離席,讓人看到何謂媒體人的獨立與批判精神。

此次美國總統大選,讓人見識到美國媒體,學術界與民間組織如何扮演強大的監督力量,給了世人寶貴的一課。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