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甫:滑手機,該滑向電子書2060614

[中國時報]20160614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活在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裡,整天滑手機看留言、新聞或八卦訊息,整天不自主地滑,不該滑的時間也在滑,整個世代可能滑出問題。如果滑手機能改成閱讀電子書,養成閱讀習慣,國家競爭力仍可提升。

照理講,與人聯繫,透過手機通訊、上網都很方便,人與人間應該距離拉近了。但因為滑手機,人與人間也創造最大的疏離。網上KUSO說在「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你身邊,你卻低頭滑手機。」這句話看似幽默,卻也充滿哲理,描繪出人類生活型態已經有極大的改變。

年輕族群在高科技浪潮之下所受的影響最深,無論是上課、開會、親友相聚、等公車、搭捷運、吃飯時間,甚至連走路,只要是清醒的時候,總是機不離手、眼不離機。電玩的拚命過關,Line、微信的分享,打卡、臉書拍照的上傳成為一種時尚趨勢,似乎趕不上此種潮流,就不算活在這個世間。

對這個滑世代的族群來說,只要透過行動裝置,就能夠在網路上立即分享,也很快地知道別人貼出了什麼,別人又如何回應。也可找到任何想要看的新聞、影片或要學習的知識。往好的方面來說,多元的訊息來源、不同學習管道與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提高自我學習的動機,更能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但從另一個角度,這些智慧型平台在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之後,便難以面對沒有它的世界,所以許多人會習慣性地盯著手機,深怕遺漏某些訊息,或一直期望有更新的訊息進來,否則若有所失。整個人及生活就如同被制約一般。

甚者,滑世代族群過度依賴手機獲得資訊的情形下,都認為手機滑一滑就會知道答案,過度簡化了求知的過程,單向灌輸、缺乏思辨的習慣,這就很難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相當可惜。而因為習慣於快速取得且簡短易懂的網路資訊,變得越來越不愛有深度的思考或閱讀實體書籍,甚至對於持續讀書感到無力,閱讀能力明顯衰退。這對整體國家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傷害。

準此,我覺得電子閱讀是無法抗拒的潮流,但應該將滑手機導向電子書的閱讀。我們還是要鼓勵學生、整個社會廣泛的閱讀,閱讀實體書也好,閱讀電子書都好。現在市面上是有專屬的電子書閱讀器,但是並不普遍。手機的螢幕有點小,閱讀電子書還是以電腦或平板為佳。

根據國家圖書館的統計,2015年我國出版業者總計出版39717種新書,較2014年的41598種衰退4.52%,創下10年來低點,顯示國內出版市場已處於極低迷狀態。雖然因應數位時代來臨,業者也積極轉型,開拓數位出版市場,但2015年數位出版占整體書籍銷售比重仍不到2%,且2015年我國電子書出版2147種,僅只占全年39717種新書的5.41%。電子書產業生態鏈始終無法做大,加上「書籍出版」不同於「新聞及雜誌(期刊)出版」有廣告收入挹注,能彌補部分實體商品銷售衰退之困境。2015年國內整體書籍出版銷售值年減15.69%,銷售值比重占整體出版業則下降至38.34%,首度跌破4成比重。這都顯示我們社會的書本閱讀危機。

怎麼辦?最近我看到一則新聞:德國人愛紙本書勝電子書。根據《YouGov》公布的調查發現,偏好閱讀紙本書籍的德國人,比使用Netflix串流影音服務或是閱讀電子書等新興科技產品的人多了1倍。而根據《The Local》報導,2個德國人裡,就有1個養成每周至少讀1本書的習慣,但使用影音串流服務的人只有1/5,會閱讀電子書的人則有17%。

德國雖貴為世界科技先進大國,但在休閒娛樂上卻寧願選擇擁抱慢步調的傳統興趣、自願不跟上疾速的科技腳步。德國人迄今讀書的風氣都很盛。他們認為:家裡沒有書,等於房子沒有窗戶。歌德的名言:「讀好書就是同高尚的人談話。」在這個延續著綿長閱讀傳統的國家,文化生活永遠是追求高尚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迄今德國人仍對紙本的印刷文字有著強烈的依戀,實在不令人意外,值得學習。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