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甫:產學落差,沒有專業只好詐騙20160503

[中國時報]20160503

林建甫(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詐騙案讓ROC成為「詐騙共和國」(Republic of Cheating)。這是我們的恥辱。但大環境不好,教育又出了問題,讓這一代的年輕人活著都備感辛苦。

台灣大學太多,加上少子化等結構性的因素下,現在年輕人上大學太容易,到了學校,也不用認真學習,混一混都可以畢業。但「畢業就是失業」或「薪水22K」。生活不如意下,寧願冒著吃牢飯的風險去進行詐騙,最好就是一步登天。這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教育與產業斷鏈的「產學落差」現象。難怪會有人說:「沒學到專業只好詐騙」。

追根究柢,台灣「產學落差擴大」可歸納為兩大原因。其一,產學連結少。目前大學系所普遍是從既有傳統的知識體系分工而來,系所課程的設計跟不上時代的快速變化。雖然有跨領域的學程設計,但融會貫通是需要靠學生自己的慧根及努力。因為大學師資的遴選、聘任大多來自學術界的傳統訓練,這些人通常沒有在業界工作過,缺乏實務經驗。加上後來的升等皆以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來評判,使得教師不得不重研究、輕教學。大學教師普遍沒有直接的誘因與產業連結,學生自然無法在學校獲得企業工作所需的技能。

其二,產學人力規畫失準。目前政府的產業人力政策主要是「從上而下」,先形成產業政策規畫,再依此估算勞動力需求,並作為教育部增減科系及招生人數的管制。但這樣的方式忽略人力市場的實際需求。加上現行的產業人力政策規畫及推動工作分散於各政府及目的事業主管單位,缺乏適當的協調溝通,難以整合發揮綜效。因此教育部得到的訊息也相當不清楚,焉能做好高教的調整與規畫?

還有一根本的原因,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辦教育是政府重要的德政。因此政府一直介入高等教育,利用各項政策管制及獎補助款企圖引導大學的發展,又受制於財政預算及有限的經費,政府也希望錢花在刀口上,就更加強控制力度。這都造成台灣各大學對教育部惟命是從,無法發展自己的特色,都成了「教育部大學」。

《經濟學人》雜誌曾有深入報導指出,美國擁有全球最好的高等教育體系,全球前50名的大學幾乎都是他們的天下,原因可以歸納如下:美國政府基本上不管大學的運作,教育部的參與少,干預更少。美國文化奉行自由經濟,因此大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在競爭,學校間競爭辦學經費,教授間競爭研究經費,學生間競爭獎學金,完全各憑本事;學校的名聲、排名都是經嚴格考驗與競爭而來。更重要的是,政府善用大學資源解決國家發展所面臨的各項問題,大學辦學之主要目的在幫助社會解決問題。

從某個角度來看,美國的高教系統是「沒有制度」,但該系統卻有遵循市場法則的競爭制度。競爭之下,大學或教授為了生存,需要與產業合作來彰顯其價值。這樣的設計及其產生的誘因卻能培育出許多全球最頂尖的人才。這也是目前全球先進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流思維,值得台灣借鏡。

準此,建議未來政府的產學人力調整應該要更有彈性。鼓勵大學自主決定辦學方向與人才培育過程。放寬限制,讓大學自行調整系所、學生的必選修學分及課程設計。其他諸如學費的收取、教授薪資的給予、研究經費的分配,都應給予學校自主權。甚至過多大學的整併及退場機制的鬆綁,都應讓市場機制發揮最大的效能,來決定資源的分配。

最重要的是,未來不論是研究型大學或技職體系都要重視「產學合作」。以「產」來帶動「學」,以「學」來幫助「產」,則能拉近產學的落差,讓研究更有價值,讓學生能更有前途。對於轉型的大學或後段班的學校,更要配合產學合作,訴求就業保障,則能解決招生不足的窘境,同時也能真正培養社會所需人才。

最後,建議政府仿效先進國家作法,成立國家人力發展辦公室或責成國發會人力發展處,負責各部會間的協調及與立法機構的溝通,降低不當政治力的干涉,整合跨部會人力規畫,根本解決產學落差所造成產業人力的問題。這才能幫助年輕人,也從根本消除「詐騙共和國」的汙名。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