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陳永峰:民粹與素人政治 民主主義的再生?20180712

聯合報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政治上的素人和民粹看起來蔓延全球,不過事實上僅限於定期改選制度已經定著化的民主國家。也就是說,雖然歷史的源流未必如此,但是選舉型民主政治發展至今,確實生出了素人政治和民粹政治這對雙生子。

拉丁美洲的「古典」民粹政治體制,提供了比較政治學在民粹研究上的重要事例。依拉美事例研究,民粹概念基本特徵不出以下數點:一、標榜社會主義的政治領導者,一方面透過農業、勞工、社會等公共政策確保跨越階級的大眾型支持,並以此作為正當性取得政治權力。二、以上述權力作為後盾,推動並形成國家主導型經濟開發體制。亦即,古典民粹主義指涉的是「具有特殊群眾魅力的領導者,以大眾迎合式的經濟開發主義為手段,實現政治目的的一種群眾運動」。

只是,要將此一拉丁美洲特有的現象或概念,適用在其他地區時,實證上極為困難。一方面,當拉丁美洲國家在軍事政權結束後,接連出現的「新民粹」體制,也競相採用新古典派自由經濟政策時,這種現象使得傳統的研究途徑很難捕捉此一新的特徵。

同時,近來當我們看到連西歐已遠離「開發主義」的「後現代」國家群,也出現極右的「族=國主義」民粹政黨時,既令研究者震驚,卻也從中捕捉到了民粹主義的多樣性與普遍性。今天,民粹主義已無法由特定的社會經濟構造或特定的政治支持基礎找出特徵,同時也已不是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轉型或過渡現象。

如果我們把對民粹的普遍發現,聚焦在「傳統政治勢力的全面退潮」與「國民政治自主性要求的提升」,來注視此現象的話,一切都將相對地清楚了起來。

也就是說,民粹在本質上是一種意圖透過對國民的直接訴求,來進行對既存的權力結構與主流價值的抗議。這裡,「權力結構」指涉的是由舊統治菁英所建構的政策體系及據此而形成利益結構;「主流價值」則不只是指由政經菁英,還包括社會團體、學者、媒體等共同維持的主流價值觀。而上述的權力結構與主流價值,當然不只在台灣,在全世界先進國家,都早已分崩離析。

民粹與素人政治與民主主義存在著不可分的緊密關係。因為,在現代立憲主義的規範下,講究權力抑制的專門化審議過程與橫亙在多元領域間的利害關係者協調,確實,使得日常形態的政治複雜化並失去了透明性。在這種要求政治日常化的氣氛當中,孕育了民粹主義的條件,同時也使趨於形式化的民主政治,開啟了重新得到活力的契機。

所以,筆者認為,民粹與素人政治不過就是民主主義的內在性歸結,同時也是民主主義再生的契機。毋需焦慮也毋需失望。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