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陳永昌:從「利害關係人」談中國31項措施20180313

[自由時報]

2018-03-13 06:00

◎ 陳永昌      (作者為台北市商業會副秘書長)

中國類似「惠台卅一項措施」作法並非第一次,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受惠於台灣開放社會百家爭鳴的多元聲音,北京當局不斷吸納不同意見進行自我矯正,再配合本身威權體制下行政官僚高效運轉,終於推出橫跨廿九部會且深度、廣度、力度前所未見的最新攻勢!

既然過去常常被批評是「看得到吃不到」的口惠,那就明訂企業所得稅減免十五%以及工業用地底價再打七折等具體優惠幅度,讓中小企業台商有所依據向各地方政府交涉套用。尤其,面對「獨惠少數特定人」或「遭某特定陣營壟斷」質疑聲音不斷,那就乾脆「去中間化」,不再讓過氣政客扮演掮客從中得利,直接向醫師、教師與股市分析師等各行各業端出牛肉,讓人人都有機會成為雨露均霑的「利害關係人」。

所謂「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概念,常見於企業組織發展或金融市場管理,在此不妨定義為:「對惠台措施產生影響或受惠台措施影響的組織、團體或個人」。以往,不少台灣民眾一直認為中國的強大,除帶給台灣更大的威脅與打壓之外,與自己日常生活並無直接利害關係;而一旦被納入利害關係人,對自己的就學、就業與創業產生實質效益,又經由親屬、同學、同事等脈絡不斷放大外溢效果,人數上的量變勢必帶來兩岸關係的質變!

舉例來說,惠台措施第廿一項是針對台灣繁體圖書出口對岸的綠色通道與審批流程,台灣一年上架新書接近兩萬五千種,事實上可通過審批者佔絕對多數,惠台新制強調將優先辦理並簡化流程,讓業者不至於耗時耗力卡在申請流程,而現行平均三百到五百冊出口數量對比中國龐大人口規模來說,儘管只能說是微不足道,但對苦於市場不斷衰退的本地出版業者,多數新書頭版保守印量不過區區兩千冊,甚至更少且沒有再版機會,完全沒有理由拒絕這佔兩成以上銷售量的額外商機。新措施是不是惠台,有沒有帶來實際利益,出版人自己最有發言資格,「中國沒有出版自由」式局外人酸言酸語可以休矣!

出版市場是很好的一面鏡子,枯竭委靡的台灣經濟無法阻擋逐水草而居的人才出走,更無法苛責專業人才自甘淪為對岸利害關係人一員,唯有全力發展經濟壯大自己,才能留住人才與人心。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