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陳永峰:從日本文化看「慰安婦」問題20180916

蘋果日報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2013年6月,活躍於台灣文壇的日本女性作家新井一二三曾經在《聯合報》撰文解說當時的大阪市長橋下徹對於日本人在「從軍慰安婦」問題上的輕率發言。並認為「橋下妄言」與戰後日本的歷史教育及1982年以後歷史教科書竄改史實的歷史修正主義有關。
新井的說法沒什麼錯,只是過於強調歷史教育或教科書的力量罷了。

右派欲自歷史逃脫
如果我們整理一下長期以來不同世代日本政治人物不定期,但是如出一轍的歷史「言說」,讀者們大概馬上可以理解,新井所說的「橋下妄言」,事實上,既不空前也不會絕後。同時,近日發生在舊殖民地台灣,由日本小咖右翼自導自演的「台南事件」(筆者日本友人的命名),毫無疑問,也是此一由大咖右翼政治人物長期主導的歷史修正主義的必然歸結。
例如,剛過100歲生日的前首相中曾根康弘,馬上要滿86歲的大作家石原慎太郎,以及再過5天就滿64歲的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和49歲的大阪市前市長橋下徹。在不同的時代,這些人對於日本的亞洲侵略以及慰安婦等歷史社會問題的發言,總是讓筆者驚覺,日本人確如生物學家今西錦司所言,亙古以來即是實踐「棲地分離」的反達爾文主義者。
中曾根最有名的當然是教科書修改問題中「侵略」與「進出」的說文解字。晚近的安倍晉三則進一步說:「侵略的定義,學界仍在討論,未有定論」;橋下徹則直指世界關注的慰安婦問題,明言「性壓力的輕減是軍隊最重要的問題」、「為了戰爭中士兵士氣的維持,慰安婦有其必要」、「日本擁有合法的性服務產業,駐紮沖繩的美軍應該積極運用,可以減少與當地住民的衝突」。
當時,石原慎太郎除了呼應安倍和橋下的說法之外,還不忘追加「那場戰爭,不是侵略」。連「那場戰爭」到底是那一場戰爭都不願意說出口,毫無疑問,顯示出日本人,特別是右派國家主義者,確實極度想要從自己的歷史中逃脫。
只是沒辦法進入歷史,當然就永遠沒辦法走出歷史。這是日本「戰後」永難終結的根本原因,德國和日本的戰後處理的根本差異,也在此處顯現。
雖然難解,但是如果硬要說明的話,恐怕,非得借用托克維爾的智慧不可。那就是:「每個民族都留下了他們起源的痕跡。如果我們……對他們歷史的最初進行考察,那麼,我可以肯定,我們一定會從中發現他們的習慣、偏見和主要情感,甚至是最終構成民族性的一切主要原因。……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何一些民族會被一種似乎不可知的力量推向他們本身也未曾預料到的結局。」
依據文化人類學研究的成果,在日本,女性的生育與性生活,從功能上被區隔。傳統上農村的夫婦在短期間之內完成生育,夫妻之間的性生活就幾乎斷絕。對於家庭中三代男性(公公、丈夫、兒子)的「世話」(照顧),成為婚姻生活中的全部。同時,超過一定歲數懷孕的婦女,經常成為街坊嘲笑的對象。但是對於夫妻間性生活消極的男性,並非就此放棄性生活,而是將性的對象轉向婚外的女性。
從江戶時代以來,稱為「藝者」(geisha)的女性,猶如商品,從「高價位」、「中價位」到「低價位」盡皆存在於消費市場,提供各社會階層的消費性「性服務」。也就是說,婚外性行為在日本社會中,相當程度地被容忍。這從日本的刑法中不存在通姦罪以及各式各樣合法的性產業的普遍存在,可見一斑。

日「常識」異於世界
也就是說,女性在日本社會的文化位置以及日本人對於「性服務業」的社會認知,使得「從軍慰安婦」問題在日本社會未必成為問題。橋下等人的發言甚至還被認為說出了日本社會的「本音」(不說出口的實話)。
只是,毫無疑問,日本文化圈內的常識,到了「圈外」未必還是常識。我們只能說,日本人真的是「棲地分離」的實踐者,日本的常識,從來不是世界的常識。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