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峰焦點評論:翻轉日本的安倍政治學20171024

蘋果日報

陳永峰
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雖然受到強颱的影響,開票作業延遲,直到23日日本眾議院選舉的最終結果仍未確定。不過,自民黨、公明黨執政聯盟(自公聯盟)在連續3次的眾院改選中,持續維持三分之二以上議席的絕對優勢,確實已經創造歷史。

三分之二多數在日本憲法上的意義重大,代表著未來最長4年中,自公聯盟得以全面性主導立法過程,同時改憲勢力也確保了眾參兩院的修憲門檻。因此,雖然本次選舉安倍晉三把稅改、「安倍經濟學」的再信任和北韓問題設定為主要議題,不過,在經過此次大勝之後,毫無疑問,「安倍政治學」將全面成為日本政治日程的主軸。
例如,核能電廠的全面重新啟動;以及選前稍顯退潮的修憲議題也將重被提起。也就是說,理應從「拼經濟」過渡到「拼社會」的日本,將無視代價地補足現代以及長期依附美國,放棄「拼政治」一面倒「拼經濟」所造成的「族國」喪失。
但另一方面,從10月11日到21日,雖然有超過2700萬的選民透過「期日前投票」制度完成投票,比率超過全體選民的20%。但是,22日算出的暫定投票率仍然只有53%。僅僅略高於2014年解散改選時的52%,排名戰後倒數第二。也就是說,高達47%的日本選民,在投票期間長達12天的情況下,依然選擇放棄投票。
一大多小生態成型

此一先進工業國家的共通現象,對照於強力呼應族國回復浪潮的選舉結果,看似矛盾,但是反而凸顯出日本在時代過渡上的困頓。一方面,47%的選民選擇對政治的放棄與疏離;而剩下的看似多數的非多數,卻持續強力地選擇政治回歸。這與近年來歐洲左右政黨的同時崛起,極為類似。
在日本,低投票率以及選舉制度的推波助瀾,確實已經證明讓具有高度動員能力的組織型政黨,得到紅利。自民黨的連戰連勝,以及公明黨在日本政壇的動見觀瞻,都是顯例。相反地,依靠無黨派層中間選民的支持才能勝選的非組織型政黨,則只能靠天吃飯,流動性地期待救世主的出現以及無黨派層的出動。事實上,55年體制成型之後,自民黨兩次的下野,投票率都接近7成。分別是1993年7月的67.26%和2009年8月的69.28%。也就是說,沒辦法讓無黨派層出動,就無法撼動自民和公明這兩大組織型政黨的連合。
毫無疑問,日本的在野勢力勢必重組,只是各個勢力既弱且散,在核心力量渙散,而且4年內眾院不容易再度解散的情況下,中長期來看的話,「一大多小」的政黨體系,恐在日本成型。只是,由於投票率的低迷,所造成的民意與國會的高度乖離,勢將成為短期內日本社會龜裂的潛在要素。
修憲最後政治目標

同時,經過此次的選舉,安倍政權在政治上的基盤已經確立。明年秋天,安倍晉三連任自民黨總裁幾乎已成定局。接下來,制憲式的修憲將是安倍政權最後的政治目標。這對日本的族國回復而言,毋庸置言;但是對於日本社會問題的緩和,恐非解答。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