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建國:該如何解讀高啟全的跳槽?20151008

[旺報]20151008

龐建國(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身兼華亞科董事長和南亞科總經理,有台灣DRAM業教父之稱的高啟全,即將離開原先的職務,加入大陸紫光集團,引發震撼。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台灣又會有不少人用紅色供應鏈崛起、紅潮來襲之類的說法,突出這個事件中海峽對岸挖角的惡意,或者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衝擊。

像高啟全這樣的人才流到對岸,不能不讓人覺得遺憾和警惕,但是,只從防衛心理出發,做出負面的解讀,我們會看不到事情的全貌,找不到問題的癥結,做不出正確的對策,以下略做分析。

產業合作壁壘重重

先談事情的全貌。在高科技領域裡,有些產業的發展必須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經濟規模,否則難以和別人競爭,像面板和DRAM就是。台灣在2002年提出了「兩兆雙星」的計畫,決定大力發展半導體、面板、生物科技、和數位內容等產業。當時就有人指出,台灣若想要發展這些產業,必須善用大陸的市場條件,做好兩岸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因為,大陸有廣大的市場,同時,結合海歸派和本土人士的研發能量正在積累,台灣若能與大陸形成優勢互補的組合,將讓雙方互利共贏。

但是,扁政府對大陸採取「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閉關政策固不必多說,即使到了馬總統就任之後,對於兩岸產業合作,特別是陸資來台,仍然心防重重、謹小慎微。以致於從2008年底啟動的兩岸產業合作計畫「搭橋專案」,始終無法進入相互投資的實質合作境界,原先期盼能盡快建立起串聯兩岸、優勢互補的產業供應鏈,也就一直停留在「願景」的階段。

這一段時期裡,大陸則在市場規模的支撐下,從全世界吸收養分,逐漸積累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發能量和經濟規模,攻占了產業發展的高地。如今,更透過雄厚的資金和優渥的配套,在全球進行併購和徵才。台灣,基於地理鄰近和語言相通,當然是大陸全球布局的重點環節之一。

坦誠協商優勢互補

在前述粗略描繪的事情全貌中,必須面對的問題癥結,就是台灣的產業發展能否繞過大陸市場,或跳脫由大陸領航的東亞生產網絡,而有其他出路?坦白說,很難!無論是運輸成本、交易成本、集聚效應、或者路徑依賴等等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都告訴我們,發揮台灣競爭優勢比較好的作法,是用共同市場的概念,來減少兩岸之間不必要的人為障礙,讓生產要素能夠更通暢地交流串聯。捨此不由,台灣的諸多努力將是事倍功半,乃至於徒勞無功。

說到這裡,因應高啟全跳槽的對策應該很清楚了,那就是兩岸需要進行坦誠的協商,在產業發展上避免重複投資和惡性競爭,攜手往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道路邁進。但是,要能夠進入這種協商境界,兩岸必須建立足夠的互信,尤其台灣要能夠收斂起敵意,去除「恐中」和「反中」的心理。以台灣目前的氛圍,這很不容易做到,然而,不往這個方向走,台灣產業的前途又在那裡?

高啟全的跳槽,可以有兩種解讀。第一種解讀是,由於「中國大陸謀我日亟」,所以,台灣要全力抵抗,在兩岸之間設下更多的障礙,築起更高的壁壘。第二種解讀是,這是大陸產業發展的自然過程,台灣在其中未嘗沒有乘勢而起的著力空間。以高啟全的名字下個比較幽默的註腳,在台灣,我們可以做到某些領域的「高」;結合兩岸,我們可以開「啟」產業發展之「全」。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