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龐建國:台灣不能自外於東亞經濟圈 20180427

[工商時報] 
[中時電子]

台灣不能自外於東亞經濟圈 

2018年04月27日 04:10 旺報

龐建國(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代理所長)

正當中美貿易摩擦升溫之際,中日的關係卻出現了緩和。大陸總理李克強即將在5月訪問日本,除了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談,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的成立之外,預計會就避免東海偶發性衝突的「海空聯絡機制」達成正式協議。日本方面為了表示對李克強到訪的重視,除了與安倍的會談之外,還準備安排李克強會見日本天皇。

 川普打臉安倍

相較於中日之間關係出現轉圜,日本和美國的關係倒是出現了陰霾。為了化解日本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日本首相安倍特地跑了一趟美國,除了希望美國把日本從鋼鋁產品加稅名單排除之外,也希望邀請美國重返TPP。沒想到前幾天才考慮要重新加入TPP的川普,竟然直接公開打臉安倍,一夕變臉地表示他不喜歡TPP,強調雙邊協議才對美國勞工有利,讓安倍碰了一鼻子灰回日本。

川普對於包括大陸、日本、南韓和台灣在內的東亞貿易對象,明顯地採取了較為嚴厲的貿易報復態度。道理很簡單,這幾個經濟體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比較大。按照美國商務部的統計,去年美國總體貿易逆差7340億美元中,大陸(加香港)占了3428億,日本688億,南韓229億,台灣168億,共計4513億,超出美國總體貿易逆差的6成。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順差額度雖然最小,但是除以人口數,平均每個人享有的對美貿易順差卻是最大的。

對於十分在意貿易逆差的川普來說,整個東亞地區都是他要報復的對象。就此而言,中、日、韓、台是難兄難弟,本該有命運共同體的體認。事實上,中日韓台不僅在對美貿易順差上處境相似,更在許多美國進口商品供應鏈的組合上,環環相扣、唇齒相依。這是我們在看台灣的抉擇時,不能忽略的。

注意東亞地區產業發展的人都曉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亞地區曾經出現過「雁行模式」的現象。就是工業化領頭的日本,先將本身的夕陽產業向南韓和台灣移轉;南韓和台灣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再將夕陽產業向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移轉。這種由日本扮演飛行雁陣中的領頭大雁,向兩旁小雁做產業梯次轉移的過程,曾經是理解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產業發展脈動很好的視角。

進入21世紀之後,雖因中國大陸快速崛起,使得這個雁陣的結構起了變化,但是,中日韓台之間相對緊密的產業關聯性仍然延續著,形成了地理分布上明顯的東亞區域生產網絡。這個生產網絡中,鑲嵌著許多銷往美國的產品供應鏈,共享對美國的大量貿易順差。如果從附加價值的角度解析這些供應鏈,其實日本是最大的受惠者,其次是南韓和台灣,再來才是中國大陸。

 中日韓台休戚與共

當美國向大陸施壓的時候,也會連帶影響日本、南韓和台灣。換句話說,貿易摩擦不只是發生在美國和大陸之間,還發生在美國和東亞區域生產網絡之間。任何貿易的減損,如果從平均每人受害的程度來說,台灣可是首當其衝。

所以,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從東亞區域生產網絡的視角切入,中日韓台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理當合作共贏。就此而言,美國的壓力可能會促使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加速往前邁進。問題是,此一形勢下,台灣怎麼辦?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