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競爭力論壇國族調查旺報社評-以多元認同凝聚中華共識「旺報」20130301

[旺報]2013-03-01

根據台灣競爭力論壇所發表的一份最新「台灣民眾國族認同」民調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占61%,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者有35%,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比例高達90.4%,只有6%堅持自己為非中華民族。這項調查顛覆了過去幾年來採行「二分法」問卷設計的調查結果。在台灣社會亟待解決對立分歧,兩岸亟需增進理解、減少誤區之際,這項民調結果提供了凝聚共識的方向。

統獨問題一直困擾著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因為統獨問題被簡單操作成台灣人和中國人的對立局面,不僅台灣內部有二分的矛盾,在兩岸政策上也因為這樣二分的結果阻礙了兩岸的和平發展。不僅不利於台灣社會整體的進步與發展,也影響社會的和諧;在兩岸關係上更會傾向採取保守自閉的態度,不敢放手、放心和大陸交流往來。

包括陸委會、政大選研中心及台灣所有民調均顯示,過去5年大陸不斷對台政策傾斜、經濟讓利,但台灣的自我認同與獨立傾向卻不升反降。以去年12月的調查結果為例,有54%的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4%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39%的人認為兩者都是。分析原因,關鍵在上述機構進行的認同民調,均採「單一認同」問卷設計,單一性詢問「我是台灣人」「我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同樣列為單一選項,每個人只能做出單一選擇。這樣的問卷設計很難問出民眾內心真正的想法。

事實上,認同絕非單一選擇,這次台灣競爭力論壇所發表的民調問卷採取「融合式」提問,才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融合式提問法的前提是,台灣民眾本來都是台灣人,無需再選擇認同,關鍵在是否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果然,廣義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超過6成,堅持自己「是台灣人但不是中國人」的只有29%。

事實上,認同的確不是單一的選擇,生活在台灣的民眾在語文認同上可以選擇中華文化,在政治認同上選擇中華民國,屬地認同選擇台灣,在生活方式上可以選擇美式民主、欣賞歐洲的古典音樂或美國的流行文化,當然飲食上可以選擇日本料理。難道你非要講台語、吃台菜、穿著台味服裝、看《大尾鱸鰻》之外不看《悲慘世界》或《少年PI》?

態度決定行動,兩岸關係的發展由兩岸民眾彼此對待的態度決定,台灣地區民眾是兩岸關係關鍵因素,當多數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或中華民族時,兩岸的互信就很難建立,尤其是選舉一到,各政黨就開始操作群族分割的把戲坐收選票。

「贊成兩岸關係交流發展就是認同中國、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出賣台灣」,這樣的邏輯哪裡符合實情?兩岸的交流發展是台灣的生機也是台灣的未來,哪裡是這樣簡單二分法就忽悠過去的?

台灣民眾的認同問題至關重大,不但影響兩岸的穩定,還牽涉到中國崛起過程中台灣將扮演什麼角色。日前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面時提出「一個中國、兩岸和平、互利融合、振興中華」基本原則,習近平則強調兩岸「一道發展」、「共同圓夢」,並把「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連在一起講,表明習近平非常尊重台灣在兩岸關係和平進程中扮演的角色。

兩岸可以共同詮釋「和平統一」,台灣也可以和大陸一起協商未來統一的形式與內涵,台灣可以在打造「未來中國」的過程中,和大陸平等互惠的參與,建立「平衡、對等、有效」的政治架構,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努力。如果台灣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或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上述的遠景就不可能出現,同時兩岸關係的未來將越來越取決於客觀的實力和大陸的主觀態度。如果大陸對所謂「台灣人認同」的上升感到不耐,本身的民族主義情緒也隨著領土主權糾紛而上升,就可能改採以壓力為主的對台政策,對台灣極為不利。

因此,台灣民眾亟應看清國際局勢和政治現實,釐清台灣人認同問題的真相,不要受到政客刻意左右或歪曲的民調結果影響,將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把台灣帶向不利的未來。

競爭力論壇採取「融合式」民調,其實並無法完全探測台灣民眾認同的實際狀態,當前兩岸還有複雜的體制差距、文化差距、生活差距、思想差距和心理差距,有待進一步分析和釐清。我們必須藉「多元認同」調查,才能真實了解認同狀態,才能更有自信、更大度的往前邁步。

認同自己也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有步驟地推動兩岸人民之間的融合,減少兩岸差距,共同建構一個屬於兩岸人民認同的「未來中國」才有可能。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